霸王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些民间艺术你见过么快到清远民间艺术节看 [复制链接]

1#
专治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12月16日-18日,为期3天的第十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四届岭南民俗文化节在清远举行。本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主题是:“雅致清远·凤鸣盛典”,将与第四届岭南民俗文化节相结合,以传统节日·冬至为载体,在突出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特色的同时,将全国的民族民间表演集中在广东清远展现。届时,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25支表演队伍,千余名各族演员将来到清远,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据悉,本次活动的主舞台将设在清远市江滨公园,同时在清新体育馆、清远城市广场设分会场,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节目预告:

参加“山花奖”初评活动的节目

《鼓乡情韵》

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花鼓灯鼓舞《鼓乡情韵》,以花鼓灯打击乐为载体,充分发挥了鼓的演奏技巧变化丰富、跌宕起伏的特点。在鼓的带动下,充分展现了鼓乡的情、鼓乡的韵,打出了花鼓灯锣鼓音乐表情性的特点。该作品充分运用了花鼓灯舞蹈的各种手段,在鼓与舞的结合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花鼓灯热情、奔放、敏捷、优美的民间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

《采茶扑蝶》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采茶灯是流行于福建龙岩地区的,以表现群众采茶劳动动作,加上当地流行民间音乐,编成的广场舞蹈。采茶灯被当地群众视为吉祥舞蹈,多在新年、庙会、踩街、喜庆期间表演,适合在祠堂、广场、舞台等场所演出。《采茶扑蝶》是加工整理后改名的龙岩采茶灯舞,表现一群天真浪漫的山村姑娘手提茶篮,跟随精明风趣的茶婆爬山涉水、采摘茶叶的欢乐情景。其中穿插许多民间说唱和小调,是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众表演艺术形式。

《康县霸王鞭》

甘肃省康县文化局田园风艺术队

霸王鞭又名棒棒鞭,用竹子制成,相传由古代永康(今康县)的一位氐羌族武将所使用的兵器而来,氐羌后人把它作为镇宅、辟邪之物供奉,在祭祀活动中作为法器敲击使用,其声音亲脆悦耳,再配合以独特的手、眼、身、法步及唱腔,单人或多人表演,非常具有观赏性。在各种祭祀、集会、喜庆场合表演,用以祈福,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风格独特的表演套路。

苗族《闹坡》

广西隆林苗族自治县闹坡表演艺术队

《闹坡》源自广西百色市隆林苗族跳坡节。跳坡内容丰富,分为喊坡、赶坡、闹坡、跳月亮几个部分,主要活动形式有祭坡杆、爬坡杆等。相传苗族英雄孟子佑曾率领成千上万的苗族奴隶与土司领主打仗,他牺牲后,奴隶们将他埋于一座高山上,墓前竖起一根很长的木杆,杆顶挂着祭品。人们围着长杆而跳,祭奠英雄在天之灵,而产生爬坡杆闹坡群体性活动形式。其动作惊险刺激而高潮迭起,展现了苗族人民敬仰英雄,不畏艰难的民族品格。

《临高盅盘舞》

海南省临高民间文艺家协会

临高“盅盘舞”俗称“八音舞”,起源于南宋年间,是当地为了纪念、祭拜冼太夫人及民间婚礼,祭祖、庙会或丰收喜庆节日等,由民间自行组织或邀请方式开展演出的一种舞蹈,它是由四男四女少年舞者分别手持小锣、小镲、碰铃、革鼓等八种不同打击乐器边击边舞。舞蹈的结构主要用“三脚马”转身马步定型的舞蹈语汇为主题,动作依次而展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海南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

《井陉拉花》

河北省井陉拉花艺术团

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类属北方秧歌,见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演出。是井陉人民日常劳作和生活高度提炼、夸张、美化的产物,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生活情趣,表演形式活泼、自由。她以“拧肩、翻腕、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并济、粗狂含蓄、抑扬迅变、豪迈苍凉的独特艺术风格。表现了男女之间眉目传情、相携相扶的情景。

《火绫子》

河南省商城县文联豫南明珠艺术团

火绫子又称杈伞舞或围灯,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清乾隆年间商城境内最兴盛。有“老杆儿”即掌杈伞人领舞,扮一风趣的老汉,一手掌杈伞,一手持蒲扇,口衔哨子。有“四梳”女角,彩粉画脸,着彩衣、穿绣花鞋,腰系围兜,左手拿花巾,右手持彩扇。还有腰挎花鼓的“四挎”男角,着花边舞衣,腰系红彩,手握花棍。经常在田间民众表演,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贺喜、祝福吉祥表演。火绫子演出动作潇洒大方,情节诙谐风趣,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

《山水酒歌》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红舞鞋学校

《山水酒歌》一般在婚嫁及民俗仪式中演出。土家族、苗族从古到今流传几千年的民俗婚嫁有一种习俗,女方在出嫁前三天,男方向女方送上门酒。同时,男方送酒的个个都是喝酒的能手。而女方,也将派出相应的人员,与男方进行比拼。也就是湘西地区所说的“拼酒”。男方不醉不归,女方不醉不罢休。这酒里面包含的是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花香鼓》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文化馆

花香鼓舞由傩舞跳娘娘演变而来,是一种宗教祭祀性舞蹈。表演者手持花香鼓,“舞不离鼓,鼓不离手”,所以亦称“花香鼓舞”。舞蹈时腰扭、胯摆、肩摇、膝颤,优雅娇柔,动作多以凤鸟取名,故昔时又称“凤舞”。此舞现经常在重要节庆、喜庆丰收时表演,成为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群众性广场舞蹈。

《筷子舞》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文化局

“筷子舞”是蒙古族民间代表性传统舞蹈之一,在蒙古族古老的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交汇融合中流传发展下来的。早期多在喜庆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后来发展成为男女皆舞的表演形式。舞者单手握筷或双手各持筷一束,和着众人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以及音乐伴奏,在跪、坐、立等姿态中,随着腿部的屈伸、身体的扭动,用筷子击打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间以击打地面动作,边打边舞、动作敏捷,干净利落、节奏感强。

《海阳大秧歌》

山东海阳市京剧团有限公司

山东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距今已有余年历史,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表演形式,以激情火爆而又幽默风趣,绚烂多姿而又秀丽典雅著称于世。海阳大秧歌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走村串巷,特别是正月祭海期间达到高潮,表演者大都为乡村农民,有着对土地的深深热爱和对生活的无限向往。

《霸王鞭舞》

陕西定边堆子梁霸王鞭团队

定边“霸王鞭”这种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其节奏明快、粗犷豪放、以喜庆欢乐为主调。整个舞蹈快慢结合、轻重有致、高低错落、刚柔兼备、富于变化,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击鞭不露点”、“步律要稳健”、“拿鞭需成圆”、“滚翻技艺绝”。定边“霸王鞭”多以“男女双人表演”和“群场舞”的形式出现。表演时,采用锣鼓击乐、传统唢呐伴奏,伴奏者根据表演者的动作节奏、快慢、即兴敲击鼓乐。

《羌年沙朗》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

该节目表现羌族男人勇敢坚强和羌族女人柔情似水,在喜庆时节或者丰收之后的羌历年和其他祭祀活动等盛会的时候表演的一种民间歌舞,是羌族自古传承至今的一些民间活动的汇集,包含有羌族沙朗、推杆、转杆、羊皮鼓、羌笛和口弦等羌族民间技艺,演出活动一般都在户外较为宽广的坝子里或者田野草坪上集会表演。

《谐庆》

西藏扎囊县民间艺术团

“谐庆”意为大歌,在旧时常见于大官就职,活佛坐床、迁居新家、嫁娶等重大的庆典集会或重大节日上,被人们称为“吉祥歌舞”。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浓郁的地域特色等。这种表演艺术形式流传于藏区各地,在山南各县较为盛行,而且在长久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歌舞表演艺术。

《沙雅赛乃姆》

新疆沙雅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

《沙雅赛乃姆》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着独具魅力的风格特点,它以歌颂美好感情为主,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由于历史原因,《沙雅赛乃姆》传统的维吾尔族艺术表现形式变成了散落民间的一块块碎片,几近失传。经过近几年的精心挖掘整理,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音乐及舞蹈表演形式。

《瑶族长鼓》

广东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

民族文化传习中心

长鼓是瑶族人民吉祥的象征,瑶族人民自古会走路就会跳长鼓舞,所谓鼓不离瑶。长鼓舞是连南排瑶世代相传的民间传统舞蹈。它节奏明快奔放,动作粗犷豪迈,刚柔并济,形式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八排瑶文化艺术的风格神韵。连南瑶族长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禾楼舞》

广东云浮郁南县“禾楼舞”表演队

禾楼舞是广东省郁南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文艺娱乐节目,已有多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是传统舞蹈中的“活化石”,主要流传于南江流域地区的郁南县连滩镇一带。该舞是古时百越乌浒族人(壮族祖先)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舞蹈,跳舞场所多在田园、屋头巷尾的空旷地方,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审美价值。

二、邀请展演的岭南民俗节目

《潮州鲤鱼舞》

潮州市潮安区文里鲤鱼舞俱乐部

潮州鲤鱼舞是潮州传统的男子舞蹈,也是名震海内外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发源于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后来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驱走鳄鱼,兴学育才等功绩,遂以鲤鱼的生态情景作为素材,巧妙用南派武术套路,创编出鲤鱼“出滩”、“寻食”、“比目”、“产卵”、“跃龙门”等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栩栩如生地表现了鲤鱼的生活情景,既有水中鱼的灵动,又有武术意蕴,加上潮州大锣鼓等打击伴奏,场面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更显阳刚之气!

《盛世雄风英歌舞》

揭阳普宁职业技术学校英歌队

普宁英歌是普宁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优秀文化,渲染和歌颂的是一种扬正抑邪、勇敢拼搏、斗志昂扬、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素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其融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表演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英歌锣鼓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配以声声螺号及舞者的呼喝,更是威震四方。普宁职业技术学校英歌属于快板风格,舞动起来节奏快速,锣鼓声声紧凑,响彻苍穹,扣人心弦,凛凛威风如猛虎下山,雄壮气势如排山倒海。英歌舞的剽悍威武,令观众振奋喝彩,拍手叫绝。

《花环龙》

梅州市大埔县花环龙队

“花环龙”在广东省大埔县有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大埔县北部地区的软腰龙。花环龙在继承中原古汉族龙舞的基础上,吸取适用,发挥了我国民间舞蹈、古典戏剧舞蹈“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以“文舞”、“软舞”为基调,使花环龙舞得娇柔婉转,潇洒自如,舞技舞法独特,表演艺术别具一格。

《筑梦龙艺》

东莞市大朗镇大井头社区女子舞龙队

大井头社区女子舞龙队“筑梦龙艺”以国际套路及自选套路为主,舞得活、舞得自然流畅、套路多、节奏快。有龙出宫、龙戏珠、龙砌塔、龙立园、龙磨转、龙莲花等精彩套路。舞者动作娇健、变幻莫测、技术娴熟,每到各地表演深受好评,是我省一支朝气蓬勃的民间业余队伍。

《金龙呈祥》

汕尾陆丰南溪滚地金龙艺术团

滚地金龙是广东汕尾地区汉族民间舞蹈,属于龙舞的一种,至今已有年的历史。表演时通过模仿龙的动作,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滚地金龙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体现龙能刚能柔,善静善动,能显能藏,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麟趾呈祥乐升平》

汕尾市城区东涌联义馆麒麟队

东涌麒麟舞起源于清朝末年,是广东汕尾民间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汉族舞蹈表演艺术形式。其造型为青头、白额、金角、白须,麒麟角高大,额上有八卦以镇压邪秽之物,造型勇猛威武。主要套路有:参神、觅食、讨四门、打拳、和五彩等。东涌麒麟舞至今仍保留传统的表演方式,一人舞动麒麟头、一人牵动麒麟尾,在大锣大鼓、大唢呐的伴奏下,表演打滚、舐脚、洗须、讨四门等风趣动作及喜怒哀乐的情绪。麒麟舞后为武打表演,这是东涌麒麟舞的精华,有打拳、打棍、四门刀、空手尖串、铁尺尖串、滚藤牌、八仙棍等表演技艺。

《南狮贺盛会》《鼓舞飞扬》《雄狮智取南蟹王》《岭南雄狮翻山越岭寻救仔》

湛江遂溪龙湾龙狮团

中国醒狮之乡——湛江遂溪的醒狮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体,是每逢年节和庆典,都以舞狮助兴,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间传统习俗。在锣鼓伴奏下,形态威武、灵活多变的醒狮翻山越岭,走钢丝、穿火圈、采吉青,群狮欢快舞动,地狮勇斗毒蝎,高桩惊险飞越,套路自然顺畅、情节巧妙、刺激好看。狮欢舞、鼓欢擂。十六面大鼓在鼓手们的擂动下节奏铿锵、变换无穷、气势恢宏。为清远和岭南民俗文化节送来文气、人气和圆满成功的祝福。

《壮族婚礼》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歌舞团

壮族婚礼古雅奇特,说它古雅,就是壮族姑娘的觅爱,至今以抛绣球定终身,同时还保持着哭嫁这个习俗。按照壮族的习俗、姑娘抛出的绣球一旦落在哪位帅哥的手中、我们的壮族姑娘将大方地给他带上新郎花,但是,被选中的新郎可要看清楚这位姑娘,他将要在几位姑娘中,把抛绣球的姑娘找出来,如果认错就得罚酒三杯,再次认错就要罚酒六杯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