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录一起走过的日子 [复制链接]

1#
最顶尖白癜风专家之一 http://m.39.net/disease/a_5951584.html
一天中的时光,清晨是很惬意的。晨起出门,小区里的花鸟都已醒来,换班的保卫大爷热情与每位住户打招呼,门外公交车站此时已挤满上班人群。沿途商铺里有的在洗菜、有的在剁葱、还有的下面条,合力为食客呈现热气腾腾的早餐。龙尾关的青石板路,将远处湖光山色映衬得更是好看,过了黑龙桥,小编也就到达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经常看到这些景象,禁不住会感慨,劳动真是了不起的创造,它使本不相关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动社会运转。与劳动相似,把人聚在一起的还有婚姻家庭,那位换班大爷手中的盒饭,等车小哥一身笔挺的西装,都是另一半为他们准备的。社会发展至今家庭是基础组成单位,万家灯火背后就是百态人生。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近的是五对非遗传承人夫妻,聆听他们的故事,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当代的传承与价值。

01

这对传承人夫妻像金。跨越半个世纪的婚姻似金子,经过岁月洗礼沉淀,闪烁着不耀眼却珍贵的光亮。而他们的故事,要从这座美丽的高原湖泊“洱海”说起。

▲上世纪90年代,传承人赵彩庭、赵树珍全家福

▲年,赵氏夫妇合影

年,传承人赵彩庭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上关镇马厂村,由于家离洱海很近,从小就跟随伙伴到湖边捉鱼捕虾。小他一岁的赵树珍是江尾村人,该村是当地知名的渔村,出海打渔是那时承袭的谋生方式。就这样,两个捕鱼少年相遇洱海之上。三代家传的赵彩庭,会把祖父和父亲唱的白族调悉数教给捕鱼伙伴,赵树珍是其中学得最认真的一个。唱调缓解了体力劳作的辛苦,也促成这段美好姻缘。年,志趣相投的两人携手共同生活。

▲白族绕三灵剪影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日,环洱海流域的大理坝子甚是热闹,春耕季节即将到来,祈福游春的队伍也整装出发。成群结队的白族群众打起霸王鞭舞动双飞燕,穿过田野淌过小溪,对着欢乐的调子向“佛都”崇圣寺、“神都”庆洞本主庙、“仙都”河矣城洱河祠绕去,绕佛、绕神、绕仙,绕三灵。绕三灵以朝拜此三地为主题,以白族本主崇拜为内容,以娱神娱人的歌舞、崇祀活动为载体,是白族人民在大理苍洱景观和人文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古老民俗节庆。白族绕三灵于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赵彩庭赵树珍夫妇相继被评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两位传承人珍藏的白族绕三灵相关实物

那是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村逐步推行,农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伴随经济好转而来的是文化氛围的渐渐宽松,从前被视作封建迷信的白族绕三灵,在新时代被予以重新辨识和肯定,并遵循其历史轨迹及传承路径,还俗于民间。自此,上关的老百姓又可结伴到喜洲绕三灵了:“四月里来绕三灵,一逛逛到大理城,逛到城里唱几声,北门歇一歇。逛到湾桥停一停,逛到喜洲叙真情,逛到庙里停下来,唱到大天明......”赵彩庭赵树珍夫妇就这样手执柳枝走在队伍最前面,一路对着调子,摇动彩扇,把丰收的祈盼撒向田间,将动情的歌声唱给本主。在两位“花柳老人”的带领下,三十多人的队伍一路走走停停,从田间到庙宇,他们卸下行囊搭砌锅灶,用丰飨和香火敬拜神灵,随即打霸王鞭、对歌、诵经,直至深夜,才在神像下面铺开被褥,安详地进入梦乡。

▲跟随赵氏夫妻一起参加白族绕三灵的两位孙女

一晃二十多年又过去了,年起,热闹的绕三灵的队伍中多了两位小金花,她们是赵彩庭和赵树珍的孙女。爷爷奶奶有意让孙女们在潜移默化中认知和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她们跟着绕三灵队伍一路歌舞,绕到“神都”庆洞本主庙时,两位小金花还会随爷爷奶奶一般装扮,顿时花柳老人的身后多了两个手持杨柳的少年,祖孙四人迈着统一步伐,唱着动情调子,传承着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二老的孙子孙女已到云南民族村参加工作,他们在白族村向广大游客展演白族绕三灵,下班后还会与爷爷奶奶通视频电话,一家人热烈讨论技艺传承的种种问题。可以说这是“非遗+旅游”的生动实践,在杨柳枝交棒的那一刻,传承的未来已然可期。

对两位古稀老人来说,每年参加绕三灵是习惯也是一种念想。年轻时赵树珍背着稚子在地里插秧,汗水滴落田地浸湿脊背,她盼望着秧苗和孩子都快快长大,参加绕三灵成为了清贫日子中的快乐源泉;年老后的赵彩庭打谷子割猪草,每天接送孙女上下学,参加绕三灵依旧是他闲适富足生活中的快乐源泉,他渴望与老伴重走年轻时走过的路,一路朝阳,一路歌。

歌声飘啊飘,飘啊飘,仿佛又飘回那一年,两个捕鱼少年相遇洱海之畔。

02

这对传承人夫妻像木。万木有灵,从一段树木到一件精品木雕,剑川木匠走过了千年岁月,他们赋以木材巧思卓技,手的温度和木的纹理融为一体,俱荣俱损。对于手工木雕师傅来说,独处是其职业生涯的必修课。枝头喜鹊、池中荷花、赶集老少,都是刻刀下的创作题材,做到形似或许只需时间的积累,形神兼备却要创作者珍惜那颗远离热闹的初心。心静才会更客观地观察热闹,于细微处提炼出动人篇章。先辈的智慧逐渐演变成行规,如今行走在大理州剑川县的甸南镇、金华镇一带,随处可见一人一桌一铺的手工木雕作坊。可是,将技艺与孤独划上等号,难免是有些寂寥的。传承人赵树林和杨德珠是幸运的,他们17岁相遇,此后三十年,一直与木头为伴,与对方相伴。剑川木雕于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赵树林杨德珠夫妇相继被评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小编到达树林木艺时,夫妻二人正在雕刻新作《维摩演教图》。四五十把平刀、斜刀、圆刀、反口刀、箍形凿、翘头凿、蝴蝶凿、小斧、硬木锤一字排开,已到了人物神态刻画的关键阶段,杨德珠每刻一刀都会习惯性问身边爱人的意见,那曲直、刚柔、浓淡不一的线条,随着刻刀的咚咚声延展变化,原作中维摩向文殊师利、僧侣、天女讲授大乘佛教教义的场景栩栩呈现在木块之上。静谧的大厅敲响起属于两个人的交响曲,洋溢着彼此的默契和认可,笔者在旁非常感动。时间回到三十年前。剑川县沙溪镇的金花与马登镇的阿鹏来到县城报到,他们成为了县职业技术中学第一届工艺美术班的同学,这座后来培养了无数手工木雕人才的学校,也让志趣相投的两个白族青年走到了一起。杨郁生、尹德全、陈永发、李鹤仙......这些在剑川美术界响当当的名字,都是第一届工艺美术班的任教老师。赵树林杨德珠是幸运的,在求知求真的年纪,他们遇到了好的引路人。三年时间里,他俩在艺术理论、造型能力、素描基础、写生创作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随着毕业季的来临,两人又进入学校为企业定向输出人才的的木雕培训班学习。年,赵树林杨德珠以优秀学员的荣誉来到剑川木雕人才培养的第二个摇篮,剑川县民族木器厂工作。在段国梁、尹德全、张金星、刘德辉、尹遇春等诸位大师的悉心教授下,赵杨二人到厂里的各个车间实践学习,最后被分配到旅游工艺品小件车间工作。

▲赵杨夫妇合作完成的手工木雕挂件《金鸡三塔》《阿鹏与金花》,座屏《阿细跳月》

从理论到实践的路,赵树林和杨德珠走得并不轻松。小件车间所雕刻的旅游纪念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快销品。但手工木雕是耗时耗神的传统技艺,如何让消费者为承载较高技艺的价格买单,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对,是民族感和设计感,突出这两点,消费者就愿把大理带回家。在民族木器厂工作的日子,赵树林杨德珠始终相互鼓励,坐两对桌的他们,从日出到日落,都在讨论和临摹老师的设计图,而后一凿一刀地给木头做减法,浮雕、圆雕、镂空雕于点滴局部间慢慢推开,惟妙惟肖的人物挂件、风景名胜、花鸟笔筒在两个年轻人的手中渐渐成形。那种快乐是知己间的分享,也是恋人的同甘,属于彼此,属于当下。—年,已在木器厂佳作频出带徒无数的赵树林和杨德珠相继离厂,年结婚后筹备成立了“树林木艺”。这一次的转型无疑是成功的。俩夫妻经过近二十年的合力摸索,形成了古典家具生产、仿古建筑营造、手工木雕工艺品制作等业务版块,夫妻店的发展越来越好。

▲赵树林、杨德珠夫妇手工木雕作品:《山村印象》《嫦娥奔月》《竹林七贤》《花鸟笔筒》

当年在民族木器厂,传承人杨德珠是第一位能雕、能绘、能设计的全能型女性木雕师。如今守在自家的店里,她依然能静静观察一朵花开、一片叶落,一只鸟飞,继而雕刻出《山村印象》《竹林七贤》《嫦娥奔月》这样的佳作,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低调和柔情,家更温暖,路也更好走了。三十年,木头连接起赵杨夫妇的缘分,也让他们相信,婚姻就像雕花一样,认真学慢慢雕,总会有收获的一天。

03

这对传承人夫妻像水。水是大自然的馈赠,时而聚作崇山峻岭的奔流瀑布,时而又汇成苍松古桥下的涓涓细流。高低起伏的是自然胜景,也是人生常态。

▲巍山彝族打歌群像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节庆丰收、建房竖柱、婚丧嫁娶,但凡遇上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珍贵点滴,彝家人都会用“打歌”来表达。箐火燃起,也就燃起了那个聚拢人心的圆点,寨中老人庄重地将芦笙高举过头祭拜,随即呼唤“起!起”,人们围火高喊“呼啊——喂!”,缓缓进入歌场。芦笙一响,歌头声起,大刀挥动,众人齐舞,通宵达旦。这就是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巍山彝族打歌,一项集合了彝族同胞歌、舞、乐艺术的珍贵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对身处其中的外来者来说,经历这样的场面内心是非常震撼和感动的。在那一刻你会感受到天地辽阔,也看到了人的无限创造力。也许自然与人类起初就是这样互容和谐,文化和生态也始终相存相依。在彝族打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字汝民的身上,继承了彝胞能歌善舞的浪漫基因,也延续着巍山彝族腊罗拔(腊罗拔:巍山彝族自称,为彝语发音,意为崇拜虎龙的民族)如虎似龙的闯劲。半生都在追梦的他,身后一直有位陪他走完高低起伏的爱人,字定七。

▲传承人字汝民、字定七夫妇合影

他俩出生在大理州巍山县庙街镇隔河相望的两个小山村,去同一座山头砍柴割草,赶马放羊。蓝天下漫山野花争艳,羊吃草马驮柴,休憩的彝家少女缝起针线,男子唱起调子,时间仿佛定格在这帧美得如电影般的画面:“(男)路边有人献神吧?香烟气味扑鼻来,路上插有一对香。阿妹来山砍柴吧?说笑声音多悦耳,脸面却互相看不见;(女)畜儿吃它麦,畜儿吃它料,把它喂饱了。砍枝割叶处,你声我识别,相隔三弯箐;(男)迟麦二十穗,不可烧吃吧?早麦一小把,可以烧吃了。山头二十个,不可叫答应,箐弯三十里,可以叫答应;(女)衣袖长啊小襟短,衣长襟小不短吧?山头高啊箐弯落,你叫声我听不见......”多么朴实的对歌,多么真挚的情感。一群群彝族青年就这样相遇山头,歌舞诉衷肠。

▲字氏夫妇展示彝族打歌

那是年的秋天,“呜-呜”青铜号响起,披上黑盖头,鞭炮齐鸣,哭声四起,新娘字定七哭着被哥哥背到村口,交到新郎字汝民的手中。迎亲队伍到了夫家,新郎婶婶将新娘背上楼,两位新人拜堂成亲,正式成为了一家人。

▲字汝民跟随巍山彝族打歌大师字升先生在北京演出

婚后相继诞下一子一女的字定七,不再出门打歌唱调,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农活和儿女身上。丈夫在年考入县文化工作队,师从彝族打歌大师字升先生,系统地学习巍山县各乡镇彝族打歌的套路程式,并随队到各地演出,把自己最热爱的家乡传统文化带给全世界。却不想三年后工作队解散,字汝民回到了家乡。看着日渐消沉的爱人,字定七的心里很不好受。有梦就去追!年,这位善良的彝族妇女把丈夫送上开往省城的班车,她独自留在深山照顾子女。字定七的姐妹后来回忆,那时由于缺乏劳动力,她们经常去帮字家盘田砍柴,将柴垛好放到背箩,字定七的大女儿就坐在背箩上,小儿子抱在怀里,她来回步行四个小时到集市上卖柴,更多时候是像男人一样背卖木方,换回家里所需的米油和盐巴。生活的苦没有压倒她,在字定七的心里始终相信,一家人就要相互支持,日子会有好起来的一天。传承人字汝民到昆明后去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所任教,他边教边学,跟随多位器乐、声乐、舞蹈专家积累了大量知识及经验。这是他一生中歌舞技艺精进的关键阶段,但由于收入很少,家中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就在亲友们反对声音渐起的时候,爱人字定七再一次站出来,他让丈夫打消后顾之忧,继续留在省城追求其所热爱的民族文化事业。

▲丰收时节,字氏夫妇与孙女在家中

转机出现在年,字汝民来到云南民族村工作。当时民族歌舞乐伴餐刚刚兴起,练就了一身的本领终于派上用场,字汝民白天在民族村给游客们打歌唱调,下班后辗转春城的多个餐厅表演吹芦笙吹树叶。拼命工作终于换来四口之家的团圆,年起字家在昆明安定下来。伴随物质条件改善和演出机会增多,字汝民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完全可以依靠明星光环过完富足的下半生,妻子字定七也苦尽甘来含饴弄孙。然而站在命运关口,他们再次做出从心的选择。年,巍山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的领导来昆找到字汝民,邀请他回家乡的民族文化工作队工作。彼时已供完子女读书的字氏夫妇,不再顾虑经济条件的束缚,也丝毫不眷恋曾带给他们巨大名与利的省城生活,携手回到了故乡。在传承人字汝民心中,真正让他担忧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断层,他要回来参与抢救性记录,同时培养后继人才。随着生活场景改变和人口流动性增强,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山歌劳动歌失去生存土壤,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群的扩大,也让类似巍山彝族打歌这样依附节庆仪式传承的非遗项目面临生存空间萎缩的挑战。

▲传承人字汝民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传承展演活动

回到家乡的这七年,字汝民跟随民族文化工作队深入巍山县各乡镇下乡演出和培训,不断发掘培养彝族打歌后继人才。同时协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抢救性记录整理散落民间的巍山彝族打歌的音乐曲目和舞蹈套路,通过文图书籍和音像制品的出版,使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更好、受众更多、传承更广。都说文化传承是良心事业,字汝民和字定七是参与其中的守护人。正是如他们一般无数个小我的文化自觉和默默支持,中华民族的文脉延续才能积水成流,奔腾不息。如今家里户口簿上只有老两口的名字,儿女都已在他乡成家立业,兜兜转转留在自己身旁的,依然是当年一起放羊打歌的那个人。字汝民反复告诉笔者,他现在会唱会跳会演奏,全仗爱人支持;字定七却微笑着说,能嫁给一个心怀梦想的丈夫,是她的福气。04火这对传承人夫妻像火。火是热情活力的象征,在照亮自身的同时,也把温暖和希望带给周围人,使家乡老少真正受益于民间传统文化。他们就是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翰敏和爱人张斌,一对80后青年夫妻。白族扎染技艺于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核心流传地在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张翰敏被评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蓝续,一个诗意而坚定的名字。两位回乡青年,拾起手艺,誓要存续大理的这片蓝,这蓝既是游客眼里的蓝天碧海,也是家乡父老心中的扎染之蓝。传承人张翰敏,出生成长于全国白族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周城。这里有保存完整的明清白族民居古建筑群,“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自小与伙伴们奔跑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抬头就望见端着贡品的莲池会老奶奶们到大火把下祭拜。远处,彩绘师傅正站在扶手架上一笔一划给飞檐斗翘的大门上色,阿姨们靠在墙角晒太阳、一边扎花一边聊家常。暮色渐沉,户户炊烟升起......张翰敏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清风暖阳,人情寻常。这位海西姑娘的爱人来自对岸的海东金梭岛,一个同样热爱乡野自然的白族阿鹏张斌。他们是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女方回到云南任教,男方去往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看似平行线上的两个人,却因张斌的一个电话出现交集。原来,他想念曾经班里那个爱笑的女生。在确定恋爱关系之后,张翰敏辞去旁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作,跟随爱人一路辗转内蒙、北京和昆明,他俩一直在找寻,找寻内心真正认可坚守的事业。最后一次,张斌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稳定工作,在亲人们的反对声中回到了云南。春城舒适的生活,丈夫渐上轨道的事业,都没有打消张翰敏的回乡念头。她始终想念雨水滴答的青石板路,想念大青树下古朴明亮的白家小院,院里随风飘扬的扎染蓝布。对,她要回到那个熟稔的环境中去,回乡创业,养活自己,也让像自己一样思乡的乡亲们可以不再外出务工。彼时,事业上小有成就的张斌,已在业内展现出过人的前瞻思维和管理能力,如果回乡,就意味着要放弃辛苦多年带出的团队,面对未知,一切从零开始。外人眼中的危机转折,这个睿智的男子用了十分钟就做出决定,回乡,原因很简单:媳妇去哪我就去哪。年,两人终于回到这个朝思暮想的白族村落。

▲采摘制作扎染布的主要原料:板蓝根

修葺好三坊一照壁的祖宅,祖孙四代搬进了四季如春的小院子。回归家庭是张氏夫妻共同的价值观,反哺社区是他们的另一个梦想:做带动社会效益的企业,帮助乡亲们脱贫。然而创业初期在外人看来是有些“不务正业”的,张翰敏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村里长长的石条凳上,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她要知道乡邻的所思所想,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中找到介入的平衡点。

▲扎花、染布、晾晒、成品

终于,她听到了李恒峰爷爷的故事。那是户户扎花、家家染布的上个世纪,他与往生爱人的回忆,都与白族扎染相关:制版、上色、绞扎、染布、蒸煮、拆线、漂洗、碾布......从清晨到日落,两人奔波于染缸、针线和晒架之间,琐碎而心安。他依稀记得老伴的围腰扎的是小蝴蝶花、手帕上是马齿花,而沙发巾上的小梅花,见证了老两口一天天劳作后依偎看《新闻联播》的夜晚。

▲技艺传承,回归社区

张翰敏深受感动,从未想过谋生方式会成为联结家人情感的齿轮,成为了没齿难忘的回忆。她将故事转述给张斌,他当即决定就做扎染,原来脚踏的这片热土正是他俩心中苦苦找寻的圣山。他们要存续属于这个村庄的集体记忆,关乎手艺,关乎幸福。奶奶张文月和妈妈苏建花都是村里的扎花能手,到了张翰敏这里已是第三代。勤劳智慧的白族妇女,自己织布、扎花、浸染,在扎撮绉叠挑中撑起家中的半边天,她们做出的扎染桌布、门帘、挎包、手帕在上世纪90年代远销海外,成为美观实用的民族传统工艺热销品。年,爱人张斌陪着她先后拜访周城村白族扎染扎花大师杨萃先老人,制靛大师倪树义老人,成为他们门下弟子,系统学习传统扎花和制靛工艺。聪慧勤奋的张翰敏,将家传和师承的手艺融会贯通,点点夯实。让她分外难过的是,传统技艺正以超出她想象的速度流失。刚回乡时聚在村口扎花晒太阳的老奶奶们,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人亡艺绝的困境是摆脱不了的无奈与尴尬。在这个重要转折点,曾经的学霸张斌再次展现出过人的思维与格局。靠“人”存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让参与其中的人维持体面生活,才会激发其自觉的文化传承。传统技艺是核心,但产业的终端不能停留在手工制品。只有扩大产业链,才会增加村里的就业人群,实现他们夫妻反哺社区的初心。

▲白族扎染蓝续主题客栈、实体店铺、技艺体验教学

天时地利人和的利好条件,使夫妻俩大胆尝试。他们坚持传统天然染料和古法技艺,同时创新扎染制品的表现形式,让成品在时尚度和实用度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把好了质量关;第二步是结合环洱海流域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营造白族扎染主题的精品客栈,让观光客在浸入式体验中了解和传播白族传统文化;第三步是针对研学和亲子人群展开古村+古宅+古技的体验式教学,拓宽扎染技艺的传承人群;第四步是开设线上+实体店铺,便捷了消费者的购物渠道和消费体验。蓝续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形成日趋完善的产传研体系,为白族扎染技艺传承积蓄后继人才,同时带动周城村一大批妇女和老人参与就业,保护存续传统文化。两夫妻一直坚持这份小而美的事业,让文化遗产融入了当代生活。在非遗+扶贫、非遗+旅游的路上,他们成功迈出了一小步。张翰敏感恩丈夫一直用爱和智慧支持自己,把闪光灯和领奖台留给了她。她也感谢乡亲,搬回祖宅的那天下着小雨,村里相邻都自发来帮忙,她们的善良让她更觉肩头责任重大。在周城村这个生动的文化空间里,白族传统技艺、民俗、人格的传承是交织在一起的,而张氏夫妻的命运也始终与这个白族村落紧密相连。生于斯、老于斯的他们,期望到拐杖相行的那一天,依然能看到户户扎花,家家染布。

05

土这对传承人夫妻像土。土壤是山野大地最朴实的存在,它不起眼却可塑性强,清茗飘香的茶盏、田间地头的烤烟房、晨钟暮鼓的庙宇,都是由土而生,却从不被土抢去风采。传承人尹旺松和妻子黄珍娣是传统手工造纸技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一生埋头造纸,透过一张纸,夫妻俩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迅速发展,充满传奇色彩。

▲年,尹黄夫妻摄于骡马物资交流会照相摊位

▲年,尹黄夫妻摄于家中

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于年被云南省人民*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尹旺松和黄珍娣先后被评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松鹤镇龙珠村,传承人尹旺松和黄珍娣是同村人,祖上世代传承造纸。他俩的爷爷辈已是“德气正,心向善”的老友,父辈是计划经济时代村中的生产队富业队长,当时沿漾弓江有两三百家从事造纸的手工作坊,几乎全村人都在传承这项古老技艺。然而到了尹旺松这代,村里只剩零星不到十户人家继续这门营生。

一张纸,折射出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

▲尹家手工造纸作坊

年,尹黄两人完婚,黄珍娣从村尾搬到村头的夫家,靠手工制作土草纸为生。尹家的造纸作坊建在河边的半山腰,土草纸的原材料是竹子,两夫妻每次都要合力将斤竹子背上山,在作坊的窑里浸泡发酵一个月;第二个月给竹子撒上石灰,借助石灰的腐蚀性,使其表皮脱落;第三个月将软化的竹子经过数十日的蒸煮后,进行漂洗、撒灶灰(现改用土碱);到了第四个月,化浆的竹芯慢慢浮上水面,经过二次蒸煮、漂洗和压榨,原材料才见雏形。然而这四个月的努力,只走完手工造纸工序的一半路。

▲撕料

▲打碓

黄珍娣随丈夫把粗料背回山下家中,手工撕成长条状,方便了下一步的打碓工序。而经过打碓后的原料纤维颗粒更细了,到了这步才算制出了半成品。夫妻俩将半成品背上山倒入水池,经过充分搅拌的浆水足够细致粘稠,抄纸柞水之后,一叠叠成形的土草纸整齐码放在工作台上。将纸张再次背回家,经过晾晒和包装,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纸才算制作完成。

▲抄纸

▲柞水

▲晾晒

相信读者们仅就小编二十道工序的文字描述,已能感到传统手工造纸是非常累人的手艺,耗时耗力。然而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在过去没有防护服的几十年,数九寒天里尹黄夫妻穿着短小雨鞋,将发酵池的冰层凿开,轮流跳进去徒手翻搅原料,冰凉的水和烈烫的石灰反复侵蚀手脚,直到日落黄昏精疲力尽的两人才回到家。简单用餐之后再次出门,挨家挨户地讨要造纸所需的原料灶灰,攒够一千斤灶灰才够做一窑土草纸。

▲成品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机制品还未如今天一般大规模地生产,所以手工制成的土草纸虽然消耗体力,但销路是好的。尹黄夫妇医院妇产科推销,用作产妇用纸和妇女用纸,由于纸张质量好,一度供不应求。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生产的机制替代品使尹家的土草纸渐渐失去市场。年开始,夫妻俩开始转而制作白棉纸,成品主要供给农村地区庙宇的祭祀用纸,因为市场小利润低,一家四口的生活陷入困境。

▲制作白棉纸所用原材料:构树皮

转机出现在年,机缘巧合下传承人尹旺松发现,银行捆钞用的牛皮纸较脆,柜台人员捆钞时容易划伤手。如果换成自家产的白棉纸,既不锋利韧性也好。于是他带着妻子将白棉纸加工成捆钞纸,辗转滇西和滇东地区的各大银行,推销自家产的白棉捆钞纸。黄珍娣记得那次出门是她第一次坐银行的观光电梯,看着脚下的城市越来越大,她紧紧抱住捆钞纸非常激动,感觉自己的劳动也为城市的发展出了一份力。进入新世纪,全自动捆钞机的出现使白棉捆钞纸再次失去市场。与此同时,普洱茶热渐渐升温,尹旺松带着做出的包装茶叶的精细白棉纸来到昆明市,在茶叶交易市场找到了买家。专攻茶叶包装纸市场,家中的作坊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忙。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年,普洱茶销售市场遭遇重创,白棉包装纸出现滞销,彼时正值子女求学期间开销巨大,夫妻俩心急如焚,一度考虑放弃手艺,转行做小本生意。

▲回乡探亲的女儿女婿,在父母制作的书画宣纸前合影留念

这次的危机再次成为转机。面临转行的不舍和苦闷,尹黄夫妇观摩了鹤庆县文化馆组织的书画展,忽然想到可以改良配方做书画棉宣纸,宣纸不仅利润高而且市场也大。回家后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将辛苦做出的宣纸拿到书画院,请那里的专家试写和提点,这款宣纸成为此后近十年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成为书画爱好者争相购买的佳品。

▲装饰性花草纸

年以后,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主动找到尹黄夫妇选纸,他们再也不用像过去一样四处跑市场愁销路了。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夫妻俩现在做书画宣纸、古籍修复纸、茶叶包装纸、装饰花草纸等,上门学艺的徒弟越来越多,技艺传承后继有人。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手工造纸技艺传习所在传承人尹旺松黄珍娣家中挂牌,夫妻两人开设了活态教学体验课程,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传习所,亲身体验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或许在我们看来尹黄夫妇的坚守是曲折的,但对于心中有爱的两个人来说,无论变换多少个人生跑道,最终都会到达幸福的终点。一起走过的日子,是守望也是幸福婚姻家庭是常论常新的选题,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教练却需要夫妇俩终生学习的课程。社会学家彼得·L·伯格认为:“人并不是和其他社会存在相同的社会存在,人的存在每一方面都具有社会性,而且每一方面都是向经验研究开放的。”文中讲述的非遗传承人夫妇,婚姻生活是他们社会性的一面,两个人从相识、相爱到相守,经历漫长而立体的岁月。生活维系、技艺传承、社会关系、危机处理,是文中五对传承人夫妇都曾面对过的问题,婚姻这个情感利益共同体,让他们紧紧靠在一起,同饮甘苦,共尝冷暖。可以说幸福的模样总是相似,通往幸福的路却各不相同。白族作家张焰铎先生在《婚途》一文中写道:“山野蘑菇的生存已够简单了,不要任何一丝根须,但也少不了树林间,草丛里,一颗苞谷籽般的立锥之地。我永远忘不了一位新娘噙着泪,默默对前方的注视,对忧患的注视,对命运未知的注视......”,或许文中的非遗传承人夫妻,他们所守望的婚姻如同守护的文化遗产一样,需要生存的立锥之地,更要有望向远方的勇气。回首望时,携手走过的路,已是你们留在世上最美的印记。

小贴士

赵彩庭传习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