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回望首届在京白族三月节 [复制链接]

1#

作者简介:杨红斌,白族,大理州祥云县人,著名白族作曲家,大理大学教授。历任大理师专音乐系主任、艺术系主任、大理学院音乐舞蹈系主任、总支书记、艺术学院院长、民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创作三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多部作品获国家、省级奖励;出版有专著《杨红斌歌曲作品集》、《心中的梦》、《禾甸花灯歌舞音乐》及《彩色的梦》等。

人与事之缘,不在乎时间的早晚;人与人之缘,不在乎时间的长短。我与中国社科院王锋博士(白族)之间的缘分,就源于我们对白族文化共同的热爱与执着。我们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但对民族的情,对家乡的爱,让我们成为挚友,又因去年在京相聚时偶然谈起在京白族三月节之事,使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交流得知,我和王锋博士在不同时期都做过同样的为节日活动服务的工作,并知今年在京白族同胞要举办在京白族及大理乡亲联谊活动30周年纪念,我感到非常高兴。王锋博士还邀约我写篇文章回顾一下首届在京白族三月节的情况,我欣然答应了。

光阴似箭,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而我也从一个稚嫩的少年学子步入了不惑之年,但三十年前的首届在京白族三月节却始终让我记忆犹新。

李贵、江平、平措旺阶、吴向必、黄光学、马品珍、张养吾等领导参加首届节日活动

中央民族学院是全国少数民族的最高学府,这里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学子,他们在这里求学深造的同时,把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带到了这里,如在较隆重或较有代表性的节日,在京的本民族同胞就欢聚在一起来庆祝节日,如蒙古族“那达慕”、藏族“藏历年”、苗族“四月八”、傣族“泼水节”、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等等。我也曾应邀参加过几个民族的节日,每次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除了亲身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氛围外,还深深感受到节日中浓浓的民族情,每到这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白族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节日?要是能有这样的一个节日,把在京的白族同胞聚集到一起那该多好啊!而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我一个,每当我们白族学子相聚到一起的时候,都会谈及此事,都盼望着能有这么一天,而且这一天能够早点到来……

年初的一天,经常跟我们联系也一直关心着我们全校白族学子的白族老师杨聪教授来通知我,到学校2号楼二楼会议室开一个白族同乡会,我很高兴地按时到达了会场,等我到会时会场已经坐满了人,参加会议的有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教的刘绍川、何润、李绍尼等白族学者、专家、教授,还有在校就读且比较活跃的白族学子,参会的人有的虽然已见过面,却不知道原来是同族同乡;有的则是第一次见面,但相互之间感觉都十分亲切。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我们在京白族的民族节日问题。会议开得很热闹,也很活跃,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为遴选出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白族节日献计献策。经过与会白族学者、专家、教授及参会人员对白族民俗节日的分析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在大理的民俗节日中,“三月街”起源于南诏中后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它不仅已成为影响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物资交易会,而且还是大理各民族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招商引资、技术合作等对外开放的重要集会,既是闻名遐迩的物资文化交流盛会,又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所以选择“三月街”作为在京白族的民族节日最为恰当。会议最终决定以大理三月街作为在京白族的民族节。节日名称定为“在京白族三月节”,活动时间与传统节日同步,即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

会上,还成立了节日活动筹备组,下设联络组、后勤组、文艺演出组等。按照分工,演出组的工作由我来负责,当时我受宠若惊,时间那么紧、任务那么重,大家的期望值又那么高,我虽然在院学生会曾组织、策划过多场学生文艺演出活动,但我毕竟还是一个学生,演员怎么组织,节目怎么安排,我能完成得了吗?!可这又是我们在京白族同胞期待已久的大事,大家那么信任我,杨聪老师也一直给我鼓励,我只有竭尽全力,决不能辜负同胞们对我的期望。

我想,既然是白族的节日,那么整场演出就应以白族的歌、白族的舞、白族的乐、白族的演员为主线来进行组合。考虑成熟后,我马上开始联系在京工作、学习的文艺界白族同乡。经过几天的联系得知,当时在京的白族文艺人才除了中央民族学院音乐舞蹈系的白族师生和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白族演员外,还有在京进修学习的云南省歌舞团、大理州歌舞团及大理州白剧团的部分白族演员。大家得知要组织在京白族三月街的节日活动,都非常激动,热情和积极性也很高,这下我心里有底了。接下来便开始组织演员、安排节目、选择曲目、乐曲的配器、乐队及舞队的组建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在京工作学习的白族同胞,大理籍其他民族的同乡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编导杨丽华老师(大理籍回族)也非常热心地投入到节目的编排工作中。文艺演出的筹备工作一切进行得还算顺利。

但随着工作的进程,问题又出现了,白族舞蹈的音乐和道具都找不到,这可难住我了。杨聪老师、杨丽华老师与大家一起商量后决定:舞蹈音乐由我来创作,包括配器、乐队组织、排练、指挥、录音全都由我负责。音乐问题算是解决了,而道具怎么办呢?

八角鼓与霸王鞭是两个极具白族舞蹈特色的主要道具,而这两个道具在当时的北京根本无法找到,若从大理邮寄或托运,至少需要二十天左右才能到得北京,时间紧迫,只能另想办法。杨聪老师又和我商量,八角鼓和霸王鞭只能还是让我想办法制作,这又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怎么做?工具、材料什么都没有,而且我也从来都没有做过,杨聪老师跟我说:你试着做,材料由我来提供,需要什么你就说,我会尽量想办法的。既然这样,我便试着开始动手了。没有制作场地,就在学校新琴房楼前的台坎上制作。当我开始制作八角鼓的时候才发现,白族的八角鼓,虽然名为“八角”,实际只是六角,但从来也没有人把它叫做“六角鼓”,或者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从“八角”变成了“六角”?所以白族八角鼓的鼓框为六角形,于是我就用木条做成了六角形的鼓框,每个小木条的中间开有一个长方形的槽,每一个槽内本来应该串上两枚铜钱,但因找不到铜钱,只能把当时的铁皮罐头盒用剪刀剪成铜钱状,中间打孔后穿上;八角鼓还需蒙单面鼓皮(鼓皮一般用牛皮或羊皮),找不到牛羊皮只能用层板来代替,蒙起来一敲还挺像回事,音色也很清脆,用砂纸一打磨,一上漆,八角鼓的制作基本上就完成了。每制作完成一个八角鼓,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也就越做越有信心了。为了突出民族特色,还请了当时在京进修学习的原大理师专美术系主任赵有恒老师(丽江籍纳西族),在八角鼓面绘制了蝴蝶图案作为装饰,这样看起来还真像一个工艺品。有了八角鼓的制作经验,霸王鞭的制作就感觉容易多了……

忙乱了好几天,终于把所需的八角鼓和霸王鞭都制作完了,我才算是舒了一口气。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有意义。当时的制作工具只是一把螺丝刀、一把剪刀、半截钢锯片,就把这两件道具制作出来了,而制作道具所需的层板、木条、竹竿、乳胶、油漆、钉子等材料全都是由杨聪老师从自己家提供出来的。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杨丽华老师看到我很辛苦,就在家里包好饺子,还从魏公村买了啤酒给我送过来,可以说,这两件道具的成功制作凝聚着我们共同的心血!

接下来便开始进行紧张的排练工作了,由于白天大家都要上课,所以排练只能安排在晚上进行,但所有的演员及乐队演奏员都非常的支持和配合,排练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整个节目的组织、策划、排练、录音过程中,我们在校的白族同胞们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