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方非遗中方霸王鞭 [复制链接]

1#

中方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居住地

更是五溪文化发源地之一

勤劳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化果实

中方斗笠、瑶寨锣鼓、中方酒歌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中方霸王鞭

有的小伙伴可能不太清楚

但是大部分小伙伴都应该见过

它是这样的

霸王鞭,俗称“连厢”“花棍”“金钱棍”等

民间艺人卖唱时的乐器兼舞具

以竹竿为主体,两头开缝,穿以铜钱,演出时持杆

以两端随舞碰击身、膝或肘发声

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霸王鞭》:“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首帕髻云飘。霸王鞭舞金钱落,恼乱徐州《叠断桥》。”原注:“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曲名《叠断桥》,甚动听。行,每覆篮帕作首粧。”

中方霸王鞭由来已久

具体考证时间已经非常模糊

但现在人们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

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击掌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后项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项王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竞舞,舞至酣时,命士卒折木为鞭再舞,共同欢庆胜利。其恢宏之状,动魄之情,吸引和感染了当地百姓,百姓纷纷效仿之。于是这种欢庆胜利的即兴舞蹈形式,就由*营传播到民间,逐渐演变为一种传统舞蹈节目。

这种舞蹈方式和器具跟西楚霸王有关

因而也渐渐地被人们称之为霸王鞭

霸王鞭在中方生根发芽

与当地文化已经不可分割

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

霸王鞭这种歌舞形式最初被作为行乞方式

行乞者手持霸王鞭挨家挨户表演

演唱祝福吉祥之辞

这种行乞者会被称为“叫花子”

但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现今人们对霸王鞭的看法已经发生了质变

认为这既可娱乐,又能健身

*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策

扶持霸王鞭的发展

很多的民间剧团都有会跳霸王鞭的艺人

中方的霸王鞭融合了地方的特色

在表演器具方面

用长约1米的木棍或竹杆制成

棍杆两端系上小铁环、铜环,后改为铜铃

并系红绸布条或金色穗条

这样,舞动起来,叮当作响

彩绸飞转飘扬,格外醒目好看

中方霸王鞭的基本技巧是

用鞭端磕打四肢为其基本动作

传说的打法为“八点法”

即:一点磕左手,二点磕右肩,三点磕左肩

四点磕大腿(平抬),五点磕左小臂

六点磕右大腿(平抬),七点磕右腿(平抬)

八点磕左脚掌(由身后跳起)

霸王鞭本身节奏性就非常强

演员们再穿上华丽的衣服

使得霸王鞭表演更具有观赏性

霸王鞭除了跳之外

还有固定的几首经典曲目

像《十二月节气歌》、《知识歌》

《以和为贵》、《先苦后甜》

这里就拿《十二月节气歌》来说

《十二月节气歌》

正月节气是新春,家家户户闹花灯。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二月节气是春分,身在他乡遇故人。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霸王鞭的音乐题材反应生产劳动和生活

也包含很多实用的知识内容

它告诉人们要

对未来美好生活有所期待

告诉人们保持积极心态

认真努力过好每一天

对人的发展起正面积极作用

虽然说现在有*府大力支持霸王鞭的传承发展

但是民众更愿意追求时尚而不愿学习

越来越多的优秀民俗文化丢失在了历史中

在民俗文化后继无人的情况下

现在的趋势就是将民俗文化与学校相结合

学生在与老师学习霸王鞭

让小孩子从小学习和了解霸王鞭

那么我们公众也不能袖手旁观

必须为优秀传统文化

提供发展的土壤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闲暇时间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我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唱跳霸王鞭技能,既可以健身,又可以保持活力;

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我们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向亲戚朋友,特别是年轻人群介绍;

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创新,以一些科技手段,使得更多人能够知道霸王鞭,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

本期编辑丨潘广斌

投稿邮箱丨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