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中国历史上最强武将之一。公元前年12月,项羽率楚*被刘邦数路大*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最终败走至乌江自刎,走完了他悲壮的人生。
关于项羽自垓下突围败退之线路,千百年来有众多学者进行研究,但至今未有一致意见,这一问题的矛盾焦点在于项羽迷道之“阴陵”的确定,本文重点就此进行深入研究考证。
目前,大部分史学家经过研究,倾向于定远古阴陵县为项羽迷道之地,主要观点如下:
1、灵璧、泗县交界处的阴陵山地处淮北,而不是在淮南,由《项羽本纪》可知,项王渡淮后乃至阴陵,故此说不能成立。
2、江浦、和县交界处的阴陵山往东去无法至东城,与《史记》记载不符。
3、定远古阴陵县史实俱备,当为项羽迷道之地。
笔者收集整理了这一观点的主要论据,有以下六点:
1、有史料最早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又北经莫邪山西,山南有阴陵县故城。汉高祖五年,项羽自垓下从数百骑,夜驰渡淮,至阴陵迷失道左,陷大泽,汉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及之于斯县者也。”
2、由阴陵大泽推定。《梁书·韦睿列传》云:梁天监六年,因魏中山王元英与将*杨大眼率众数十万攻钟离,韦睿救之,“自合肥取直道,由阴陵大泽行”。一些史学家由此推断,阴陵大泽位于合肥与钟离的南北连线上,约在今定远县城西一带。
3、有舆地志书认可。北宋李昕《九城志》明确记载:“阴陵城,项羽迷失道于此,盖虞姬死所。”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因《水经注》及韦睿救钟离事件等,倾向于阴陵城为项羽迷道处。
4、有田父封侯为证。傅贵在《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一文中列举如下故事:“据《陈氏宗谱》《人文景观》载,在阴陵城至今仍有一陈铎祠堂。此祠堂是为纪念陈铎而修建。陈铎便是诱骗项羽的田父,致使项羽身陷大泽不得逃脱,被汉兵追上。刘邦得天下后,为表彰田父功绩,封其为侯。陈铎死后,后人为缅怀陈铎而修建了这个祠堂。
5、地名传说佐证楚汉在阴陵、东城一带有过激战。如今在定远古阴陵一带,留有不少与楚汉交战有关的地名。如马避坎、大刀场、霸王桥、刘会桥。
6、《史记》记载项王至“阴陵”而非“阴陵山”。这里省略了一个“城”或“县”字,可理解为“至阴陵城”或“至阴陵县境”。史学家写地名会用简称,写山名不用简称。
综述以上观点认为,定远古阴陵县境为项羽迷道处。而笔者多方研究各类史书记载,查证有关资料,实地调查走访项羽垓下溃围南弛路线的重要节点,梳理分析了南京市浦口区30处与项羽传说有关的地名分布,配合卫星遥感地图研究,并请教了有关专家,在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项羽迷道处应为江浦、和县交界的阴陵山无疑。理由具体如下:
1史学家写山名也时常用简称
司马迁、班固撰写史书,不仅是遇到地名时多用简称(如写“××县”“××城”时,省去“县”“城”字),写“××山”时,也经常将“山”字省却。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遂解阏与之围”、《史记·韩世家》的“今楚兵在方城之外”、《汉书·鲁元王传》之“教皇帝居霸陵”等等,这些引文中的“阏与”“方城”“霸陵”等均是山的简称。
2郦道元《水经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