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思孟在中国
严德一
(杭州大学地理系)
费思孟教授(HermannvonWissmann,-)奥地利人,年受国际联盟聘来中国,任教南京中央大学,年回欧洲,中经休假,在中国五年。结合教学进行野外考察,先后到山东、苏南、皖南、赣北、滇南和两广,带领学生进行实习、科研。他来中国大学承担教学任务,照一般规定每学期要开三门课程,主要是地形学,区域地理和野外实习,编印英文教材。野外实习考察均利用星期日,春秋例假及寒暑假期;平时至南京近郊,节假以黄山、庐山及太湖流域为实习基地。初次带领毕业旅行是赴山东泰山与崂山,率青年师生十余人,从泰安步行登泰山至济南走三天路,后转青岛费一天上下崂山。指点考察山东的石灰岩和花岗岩地形,考察曲阜、胶、济名胜古迹齐鲁文化之邦及胶州湾海港形胜,开辟大自然和城乡社会为第二课堂,使长江上中下游学生大开眼界,培养地理旅行考察志趣。依照聘约学校给予一次在华远行考察,乃赴云南十二版纳(即西双版纳),继以休假一年回欧结婚,请其友人郝克教授代课。费于年返华续教,年抗日战争发生,未随中大迁校重庆即离华返欧,而带学生王德基至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ofTübingen)留学深造。
费孟思在南京中央大学五年,曾和胡焕庸教授同至苏南高淳考察东坝地形和中江古道。又曾和黄国璋教授至华南及滇南考察热带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利用,并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实地商讨。
费孟思在南京,时与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商讨中国的自然地理现象和演变问题,在中央大学和校长朱家骅、罗家伦谈论中国的学术文化交流。承担教学,备课认真,诲人不倦,野外实习多在假日言传手教。费思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致残,来华仍跛一足,考察地形无高不登,为探求真知不顾艰险,其为科学献身精神,留给中国青年学子的范例,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三十年代我国近代地理科学由竺可桢、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开创,首在南北的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聘请德奥的地理地质学者,开设地形学课程和野外考察,引进德国地理学派学者来华讲学,和稍早自英、法、日留学生四国任教,是一种补充。费思孟继克勒脱纳(WilhelmCredner,-)之在广州,南京大学今日的地貌学优势,费思孟领先一步,加强了竺可桢、胡焕庸以气候学奠基的地理教学,加以地形学为双基的理论课程,丰富了科学内容。受教于费孟思而又随之到德国图宾根大学攻读地形学博士学位的王德基,他如任美锷赴英国格拉斯科大学,徐近之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地形学博士学位,导师以其均在中国曾经费思孟教授的培植具有扎实基础,准于免试直接进行专题实地研究河流地貌的发育并撰写论文,两年即获得荣誉学位。李海晨、郭官仁同在柏林大学进行维也纳的地理考察,引导教授即分配专题由李、郭二人负责独立工作完成主要章节的综合考察报告,付印存在柏林大学地学图书馆。他们回国之初,在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兰州大学首先都教授地形学主课,领导研究生作区域地形考察,后各自发展作出贡献,三十年代费思孟为中国培植第一批地形学人才,对中国近代地理科学的起步和发展,来华五年作出历史性有益启迪。
费思孟早年编印的地形学,欧洲、亚洲地理教材,听课的几班同学三四十人的笔记本,至今均无保存。在华著作的科学论文发表的,仅有《黄土之成因及中国之冰期》,英文载地理学报第五卷(),由丁骕节译。还有英文写的《黄山考察记》发表于地理学报三卷四期(),主要讲黄山的黄冈岩地形及山中的植物群落、土地利用,笔者曾全文译载。笔者年随作崂山考察,听其阐释花岗岩地形发育及在山东海滨形成的山地自然景观及人类活动,初用英文笔述请其修饰,复译载方志月刊第八卷()。
费孟思回欧洲后,著述长江下游的地理问题。由王德基译载于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发行的《地理》季刊(年连载1-4期)。后于年在德国波恩出版的地学会志ERDKUNDE发表的《西藏高原及其周围的自然植被和气候垂直层次和地带(热量带、湿度和坡向影响)》,又曾于年的ERDKUNDE发表的《动植物的饲养栽培发源地和传播途径》三文,原著全篇德文并附英文节要。又曾著述HighAsia一书,是亚洲高原的德文巨著寄中国友好。
费思孟来华之前,以在南阿拉伯沙漠考察报告,连载ERDKUNDE成名。王德基在国内外追随费思孟五六年接受其全面培植,回国后在汉中盆地自然地理考察和祁连山东部夷平面的考察研究,是受教费思孟的地形学观点和方法,有文献可查。王德基不幸冤死,费思孟思想失传。
一、黄山和崂山的花岗岩地形考察
三十年代费思孟初来中国时,正是李四光发现庐山冰川遗迹,中山大学德国克勒脱纳教授率领师生在云南西部点苍山发现大理冰川遗迹时期。费思孟自阿尔卑斯山国来的欧洲人自感兴趣,费当即亲往庐山去按图索骥,并两去黄山和崂山附近的高山寻求旁证。早年李四光的庐山冰川作用说,当时中外学者即有异议,近十年来我国的地质地貌学者更有不同看法。中国第四纪气候演变与庐山冰川遗迹,百家争鸣。笔者对地质地貌新学理论是外行,早年随同费思孟在黄山、崂山考察过冰川遗迹,费当年跛着一足,来华两次攀登黄山、崂山的花岗岩悬崖削壁,在石流峻谷中跋涉,七八天路线测绘成三万分之一黄山地形图和十二万分之一安徽黄山地貌略图及三万分之一黄山平天矼顶古代及近代水系图,附载在地理学报()论文中,并有巧妙取景十幅精美照片。在崂山考察时,笔者随行习绘崂山岭谷素描,编制崂山山地景观剖面图,形象说明花岗岩地形特征发育过程。见年方志月刊。
费思孟的黄山考察记是用英文发表未分段落,笔者汉译加小标题:山顶瞭望、地势升降、黄山山地地形、岩质与节理。费认为黄山的侵入岩,乃一种白色粗粒花岗岩,常有强烈侵蚀作用。其节理系统更与岩块形成及水流方向有重要关系。初不用李四光在长江下游发现更新世冰川作用解释,而称黄山山地,仅有两种垂直节理而无横向节理。黄山岩石节理,与中国其它各处花岗岩山中均有不同。陕西华山、秦岭北小五台山,虽亦为侵入岩体直无节理可言。山东崂山则具有三种方式节理,两者为纵列一为横行,则有火山岩脉混于其间。黄山是花岗岩山,剥脱为岩层风化主因。并说东亚花岗岩山如越南、滇南、两广、湘南各地,花岗岩层上,常铺积甚厚红土和碎石,地下露头仅见于深谷及河床与峻坡。湖南衡山,超立平原中红土岗阜上,本体为花岗岩,岩石中节理较密,山坡岩块堆积而现突兀状。以至湘西、福建、黄山、九华山,皆甚耸拔,峭壁锐锋,如指如塔。此种特殊地形,乃温带季风及大陆性气候之风化作用,由于雨水周期或骤发灌注而成。费思孟原以内外营力的常态地形发育观点,用以解释黄山花岗岩地形发育全过程。但自见李四光冰川作用说,才对此种地形,加一『或』字即由冰川侵蚀作用所成。
费思孟对黄山冰川遗迹的论述,至今在论争中此不引介。有想知者请查年地理学报费的英文原述。
费思孟来中国,对植被研究亦颇重视,考察途中常采集植物标本。在黄山考察中,注意到原始植物非常繁茂,垂直观察山足一带森林多为亚热带常绿及落叶木,渐至山腰则入温带丛林达一千米,峰顶平天矼浅谷中仍见一种落叶橡树。泥炭沼泽之地,在中国东部原不恒见。费思孟在黄山顶平天矼分水岭脊,发现有一片小苔藓类卑湿地(米),在天目山顶米悬谷中曾一见之。黄山在米高处光明顶,硬草丛中见有藜芦及薄雪草之属,已显示山顶植物具有亚高山带(SubAlps)景色。在北纬30°有此植物固觉太低,但以地球上年平均温度而论,费思孟认为此区固为最强负距平地带。
崂山也是花岗岩地形,年初,费思孟为李四光发现庐山冰川作用,利用寒假再往山东海滨的崂山考察,探寻有无冰川作用的旁证。时笔者任助教,偕往上下环绕一周,在费思孟教授引导下,笔录成崂山考察记。例举崂山花岗岩有五大特征,有悬谷最具典型,且有盆谷类似冰围地,又如石流且有巨大岩块众流汇集而成阶级状堆积,峡谷且似U型谷者。其他更有劣地及土柱和五指峰下的周围山坡丘陵,有明显的成两三级对称河谷遗迹等高肩阶。有些『似』由于冰川作用的遗迹。
费思孟考察后的观点是:崂山纬度偏36°N,海拔高度米也相若,古代庐山如有冰川存在,崂山亦有此可能。惟遍山未能发现真正的冰碛堆石,以为佐证。则崂山未经最近冰川作用之说亦可推论。高山悬谷之所由成,因可与远古代之冰川作用有关,而局部地壳之变动,亦与有力焉。费思孟教授之观察如此立论,原文见方志月刊八卷七八合期。阐释崂山花岗岩地形发育全属常态河流作用,并未附会李四光冰川说。
二、云南红河上游元江峡谷干热灌丛景观考察
费思孟年10月在由昆明去十二版纳(西双版纳)的迤南大道途中,路经元江县治所在峡谷平坝,停留一天有日记,回欧洲特在德文ERDKUNDE上发表作为特殊景观。
元江坝是红河上游红河地堑峡谷段,长不过十公里,位云南高原上春城昆明南不过两百公里,秋季却酷热如夏,水田稻熟金黄,夹于两岸高山相望的苍萃常绿森林之间,山麓江边的仙人掌、霸王鞭如树和灌丛等旱生多浆的沙漠植物遍生于红河岸边,笔者随行。费思孟教授放弃休息,约同摄影素描这一热带(位23°N)的干热灌丛景观,回欧洲后一二十年难忘,年特为文发表于德国地理学会志上。
红河发源于滇中高原大理下关以南,元江县小平坝,介于两个不同地貌类型之间,东为古生代石灰岩褶皱地层的滇中高原,西为衰牢山脉,刻切山脉东南流至元江县成笔直谷道多峡断续相间,经元江县境适位北回归线带,其上游山上为长江以南东部中国的亚热带湿润常青灌木和针叶林,其下游经滇南河口劳开一带海拔一百米左右为茂密热带雨林,以至越南的东京湾入海。考察团入滇初经河口见红河谷底次生林多葛藤竹丛高草。登上云南高原昆明(米)西南转至元江平坝为米的峡谷,河床的砾石阶地类似沙漠,点缀有刺多浆的灌丛,溪流两岸自坡脚至-米的山脊上则渐入潮湿森林,有明显的垂直层次。
元江河谷的谷底,干季白昼有明显的谷风上吹,下午最热,午夜以后,谷中浓云笼罩。湿润山坡以至一千五六百米,黎明始消。季风雨来临,高坡多雨,谷底雨少甚至阳光炎烈,谷底夏长,引山水种双季稻和棉花、甘蔗,有类沙漠中的绿洲。谷中从未见霜,渠道两侧的村落多种热带果树槟榔、棕榈之类。南上普洱、思茅又是高原景色,惟较昆明炎热。
费思孟来云南高原作地理考察,初见这一典型景观。回欧特写题为DasTrockeneGrabentaldesRoteneFeusses专题研究,附有元江河谷在滇缅藏高原上的地理位置及纵横地形剖面素描,两山及平坝的乌瞰照相,并有三桢典型的干热植物群落照片,刊载德国地理学会会志。
三、长江下游中江古道苏南东坝考察
费思孟教授初来南京中央大学,应胡焕庸教授邀同率领学生去高淳东坝考察研究“中江古道”传说的地形,当由李旭旦、詹子*写有随行东坝考察记,发表于方志月刊,认为高淳东坝实为芜湖引通太湖流域人工凿穿黄土岗的水利工程,并非长江下游入海的“中江古道”。
费思孟回欧洲后,参考德国收藏的中外文献,结合在南京几年带领学生在江南太湖一带地形实习的实地见闻,写有《长江下游地理问题》的学术论文,曾由追随多年的王德基译介于四十年代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出版的地理季刊。费思孟所列长江下游地理问题有:(一)芜湖太湖间水系之探索;(二)南京东郊之丘陵与山地;(三)南箇(皋)山岭与宜兴平原;(四)东坝下坝间运河之穿凿;(五)芜湖太湖间运河之史绩。
费思孟考证古代中国文献,《禹贡》早巳提出长江三角洲和下游入海河道的变迁,吴越战争开凿东坝运河,战争时期中国即利用自然地势改造水道的伟大工程。费思孟领导实习善用地形示意图的概括技巧,有关东坝(又称上坝)下坝水位差,费和胡焕庸年实测水位和年德人却尔洛克和国人胡秉元年的比较数。又绘制四个剖面图解:
1.龙华寺附近东坝之东运河穿凿横剖面图
2.却尔洛克实测下坝横剖面图
3.东坝堤中部横剖面图
4.东坝下坝纵剖面图
以及芜湖一太湖间运河堰闸与坝之位置,另有《禹贡》时中国东部地表形态堆积物和植被,杨子江三角洲自然景观之组合与划分,均可供近代研究古代运河工程及土地类型划分参考。
费思孟带领野外实习,不仅单纯观察地形和自然景观,同时也注意人文景观及地域划分。文章所述南京东郊丘陵山地,是马宁镇山脉和茅山山间的山村聚落,对来自阿尔卑斯山者颇具新鲜感。他对南京市区大江南北的方山和黄土均发表地形上的见解。南箇(皋)山岭和宜兴平原,指称太湖流域至苏浙皖三省界岭,属亚热带边缘景观,自然人文综合的区域特色。近人研究这一界岭属中亚热带边缘。反至宜兴张渚盆地,考察善卷、庾桑两洞,即对这两个石灰岩溶洞的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同而加以特写。学生随同野外实习,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联系,体现三十年代中央大学地理系传统。
四、黄土之成因及中国之冰期研究
费思孟在中国,并未过黄河深入我国黄土广布地区,他在南京附近,目见下蜀黄土,后在江南芜湖、太湖一带以及宜兴平原以南苏浙皖界岭的南箇(臬)山岭即注意黄土痕迹。又以李四光的庐山冰川时期说,费思孟即在黄山、九华山探寻冰川作用旁证。并在中国地质学会志及地理学报发表《黄土之成因及中国冰期》学术论文。时留英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接费思孟任地形学课的青年教授丁骕节译同发表于年地理学报,丁骕教授于年本人并发表《中国之冰期》的论文见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的《地理季刊》创刊号。评论费思孟对中国冰期划分的观点。近半个世纪国人对于中国黄土之成因及第四纪地质冰期划分的研究更为精湛,展开争鸣。
费思孟所研究黄土之成因,是从南京下蜀粘土与北方周口店期沉积作比较,由于江苏雨量多于北方,土壤之被淋洗自较透澈。约和南京黄土生成相当于Wurm冰期,当时南京气候实较干燥,适于黄土产生。由芜湖至太湖之线表示一重要气候分界,因黄土分布不过此线。东坝及芫湖东面所见之粘土下,尚有被冲积石灰石结核层,应为红色黄土,生成于半热带或热带气候下。费思孟认为,研究黄土时,须判别冰川边缘之黄土,及由沙漠吹出之黄土,在森林地带黄土无法生成。若在夏季潮热之气候下,则其中之石灰质被淋去,造成红土或红铝土。由此可见,费思孟是从地理科学观点气候环境变迁中研究黄土成因。
五、结语
费思孟是国际联盟聘来中国在地理系,首以地理学观点讲授地形学理论并重视野外实习,三十年代初期多是留学英美攻地质学者回国教地形学。费思孟来中国年26岁,在德奥也不定为一二流学者,自熟悉于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期和中欧黄土发育,来中国时适值李四光发现冰川作用遗迹说,在华五年间对长江下游和华南西南考察较多,对花岗岩地形仍以常态河流作用为重,其对冰期、黄土成因,则以古今气候和植被的环境变迁的地理学观点立论。回欧洲后发表有关长江下游地理问题和西藏高原边缘考古,均涉及到人类活动和地带性的区域差异划分。费思孟传授于中国学生者,当可称为地理学思想和技能,以及不避艰险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费思孟在中国时拍摄的部分野外考察照片
(引自论文一、二)
论文一:
论文二:
(原载于《地理科学》年第6卷第3期,何少飞供稿,李钢校对增补德文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