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一曲·舞韵一梦
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才能。古往今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什么情景下,歌舞都拥有一席之地。譬如喜庆时的娱乐性歌舞、祭祀时神秘庄严的歌舞、或是由生产劳动衍生的舞蹈等等,都以肢体上的艺术形式装点着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悠久的历史长河缔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多元的繁荣文化,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字、文化习俗风格各异,但舞蹈所带出的心灵感悟却是不分地域的,我们总是能在歌舞中找到共鸣,表露甚至是宣泄内心的情感。
白族同样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歌舞丰富多彩,独具特色。阿鹏哥们吹拉弹唱,金花们翩翩舞动,她们以唱歌跳舞来传达内心的思想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欢乐的舞动中,向世人们展示着大理的风采。
霸王鞭舞
白族霸王鞭一鞭舞出彩
霸王鞭是白族民间最具代表性和流行性最广的舞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蹈中所用的道具,这根彩棍一定是该舞蹈的精髓所在。彩棍采用约一米长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凿约十公分左右长的四至五个孔,每孔内装二组铜钱,每组用二至三枚。
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拨动鞭的两端,在舞动的过程中,用鞭子敲击地面或者身体各关节,铜钱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霸王鞭舞有上百种舞鞭的方法,舞蹈热情潇洒,喜悦欢庆。霸王鞭舞在白族民间最为常见,只要到节日,不论老少,金花们便着上盛装,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展示着最美的舞姿。
八角鼓舞
八角鼓,鼓框为木质,用羊皮蒙单面,鼓檐穿有铜钱。舞者右手执鼓,左手拍打鼓面,此舞多为男性舞之,最少需两人共同完成。八角鼓舞开放收拢,竞技性强,主要动作有“脚勾脚”、“背靠背”、“叠背跳”等,动作难度较高。
舞者左手拍击鼓面时,舞姿开放,身体舒展,展示了白族人民开朗豪爽的性格。碰击身体其他关节部位时,单脚跳跃,舞姿收拢,身体卷曲,突出了白族人民诙谐幽默的特点,二者上下起伏,彰显出了白族舞蹈的律动特征。
草帽舞
“草帽舞”,是以生活用品为道具的舞蹈,乡土气息极浓。人们在田间日常劳动或参加节日活动时都要戴上草帽防晒或取下草帽用来扇凉,根据这一生活习惯,人们逐渐发展、变化出十多种舞草帽的动作,同时还有用草帽拍击脚部,从而又变化出“单脚跳拍”、“双脚跳拍”等舞姿和技巧。
舞时,右手持草帽,随步法甩动草帽,肩部前后摆动,腰部亦随之而动,优泼优美。在集体跳时,青年之间互相对抛草帽,一时间各种草帽齐飞,就象一群翩翩起舞的彩蝶,十分好看。
龙狮舞
龙狮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间舞蹈。白族地区古代湖泽遍布,不仅龙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且楼堂亭阁多有龙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龙首关”、“龙尾关”和“黑龙桥”等地名。白族的龙舞从造型到表演,都有独到的特点。如剑川白族求雨时的“龙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龙舞,龙头、龙身和龙尾互不衔接,舞起来大幅度的转动比较自如,远看却有有浑然一体之感。
白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一脉承传,种类繁多。常见还有祭祀性舞蹈-灯盏舞、巫舞;由农事衍生的“田家乐”;融合了诗、歌舞的“打歌”……精彩纷呈的表演形式,令人叹为观止。
民间舞蹈是民族性格、精神气概的形象体现,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劳动方式、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白族舞蹈,历经时间的沉淀,在一代又一代白族儿女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下,早已拥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魅力,堪称为艺术界的一大瑰宝。
下期预告
大理是多元宗教文化和谐发展的熔炉。这里的四十多万彝族同胞在深深信仰佛教和深受佛教影响的同时,也在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共同的独有的自己的民族宗教———土主崇拜。
以上图文由“爱上大理”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爱上大理
文献名邦·诗词大理
《绕山灵》·赵甲南
淡抹浓装分外艳,游行手执霸王鞭。
咚咚更有金钱鼓,且误且歌态飘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