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夕节的专属浪漫起源于巫山云雨,历经乞巧 [复制链接]

1#

在我小时候,七夕节只是一个传说,人们没有什么实际活动来庆贺。那时候懵懂的我,只会在晚上躺在院井里的草席上,仰望遥远的星空。

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银河,按照大人们说的形状去寻找银河两岸的这两枚星座。

牛郎织女星座分别都是三颗星,牛郎的三颗星成直线排列,中间一颗最亮,父亲说那是牛郎用担子挑着两个孩子。织女的三颗星则组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是这种形状却没有人来解释。

那个时候,望着天空,只觉得王母娘娘有点太不近人情,七仙女自己愿意留在凡间,而且已经和牛郎生了一对儿女了。为什么非要把她抓回天上去呢?牛郎就不能追快点吗?

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终于知道牛郎织女只是一个神话故事。

要说这个神话传说,可是源远流长。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有这样的诗歌记载:

“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服章;

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也有传说是“楚怀王初置七夕。”

楚怀王本人喜好文学,也鼓励楚国的文艺创作。《拾遗记》也收录了一则传说,称楚怀王每年都在湘山举行宴会,命群才创作辞赋和音乐,屈原的才学就很受楚怀王的青睐。

巫山云雨这个典故的主人公就是楚怀王,不知道他设置七夕节是否和这个巫山神女有关。巫山云雨的故事出自宋玉的《高唐赋》,这篇文章中提及了楚怀王与神女在巫山相会的故事。

宋玉写道,楚怀王梦见一位仙女,说自己是天帝的小女儿,听见楚怀王来巫山游玩,愿意自荐枕席,与他成就鱼水之欢。之后这位神女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或许,织女同样也是天地的小女儿,这位巫山神女就是织女的原型。楚怀王为了纪念他的巫山云雨之梦,而设立了七夕节。

不过,神话故事发展到牛郎织女的版本的时候,织女和牛郎有了具体的职业分工。织女在天宫中负责织布;而牛郎在民间是一位贫穷的放牛郎。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织女逐渐发展成一个精通“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仙女,成为少女们的女红偶像。

织女心灵手巧,又叫巧姐。所以人们又把七夕节成为“乞巧节”。

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

现代社会早,织布、做衣服等早已经不再是女孩子们必须要做的女红,乞巧节的意义逐渐淡化。

但是七夕节浪漫的传说依然盛行,七夕节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