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落子是在今天冀中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同井经拉花、昌黎地秧歌一同称成河北最具特色的民间歌舞。因为它最早的起源地在南皮县,因此沧州落子又被称为“南皮落子”。根据沧州县志的记载,沧州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它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据考证,年前后,沧州落子在南皮县地区已经有了活动与组织,到了清末民初,落子活动已经达到鼎盛时期,同南皮县民间的小戏、武术、吹歌等民间活动共同发展,成为彼此影响的文化活动,并在南皮县周围的沧州等地四处流传。
著名的民间舞蹈学家周树棠,他在继承和发展沧州落子方面曾经有过突出的贡献。他从小在“落子坊”学艺,经过四十多年的磨炼,周树棠将沧州落子发展成一个独特的艺术流派。此外,周树棠注重吸收我国古典舞蹈和民族舞蹈的优点,不断地获得进步和发展,并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这些足以增强落子舞的表现力,发展了落子舞的传统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对沧州落子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同时联合多家媒体进行宣传工作,并走出国门,到意大利、新加坡、朝鲜、马来西亚等地参加演出,多次在国际性的比赛中获奖,享誉国内外。
传统的沧州落子,女的脚踩寸跷,手持花扇、小竹板等表演道具,男的则手打霸王鞭。沧州落子的舞蹈风格潇洒俊逸,板舞的动作幅度大,节奏明快。
内容大多是反映旧社会的生活艰难和青少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风筝》、《叹情郎》、《绣手绢》、《尼姑思凡》等曲目,通过对这些曲目的加工、整理后,舞蹈造型变得更加优美动人。新中国成立后,很多的民间落子艺人被请到专门的艺术院校任教。20世纪50年代,经过民间艺人周树棠对沧州落子的整理、改进,使得沧州落子在表演上更加显得舞姿瑰丽多彩、动作千姿百态。
沧州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以唱为主;“武落子”将武术与戏曲里的筋斗穿插在一起。“文落子”由女角表演,扭动的舞姿,就像是随风飘摇的柳枝一样轻柔优美,婀娜多姿,因此又被人称为“小风流”,而“武落子”表演起来尽显干劲的一面。表演“武落子”时,只用鞭和板两种道具,表演文落子时,鞭、板、扇等道具齐用。单独进行扇舞表演时,则以男女对扇的形式,叫做“撇扇”。
落子的舞姿、动律,以及在节奏上的运用,都离不开武术,有着“走似水上漂,跑似草上飞,跳似凌空燕,转似燕翻身”的说法。因此,老一辈的沧州落子表演者,必须要有武术的功底,否则在表演中,就不能更好地体现出沧州落子独有的韵味。在表演中,男性的武术动作有英武、健美的形象,如男性最基本的贯穿动作“捋鞭”,其做法又可分为“缠头捋鞭”、“裹头捋鞭”、“挽花捋鞭”等,这些不同的表演方式,主要体现在上身动作和下肢动作。
沧州落子的服饰也比较独特,初时只用生活服装束。随着落子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美感,所以表演者经常穿着戏服。落子的动作、节奏都有独特的特点,它每一个动作都抢占两拍,抢拍的后半拍“起法儿”,弱拍为动作的运动过程,到下一小节强拍的前半拍完成整个动作,后半拍又是下一动作的“起法儿”,依次反复,直到结束。
如今的沧州落子,仍然活跃在冀中一带的民间当中,它独特的艺术氛围深受民众们的喜爱,很多市民经常聚在一起进行表演活动,希望这项民间艺术能够得到永久的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项伟大的文化艺术。你可曾欣赏过沧州落子?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