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1日至2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南充市人民*府主办的第四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在四川省南充市举办,艺术节以“传承戏剧精粹·共享文化精彩”为主题,努力打造高端戏曲展演与理论平台。来自青海、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云南、四川、重庆的13个戏曲团体参加了艺术节的演出,艺术家们全力以赴,不同剧种争奇斗艳,为南充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奉上了一席难得的艺术盛宴。
川北灯戏
川北灯戏,又名端公戏、端公调、灯弦调等,是以演唱灯调为主的一种民间小戏,流行于今四川南充、广元、巴中、广安等地。这一区域在清代属川北道,故称“川北灯戏”。早期灯戏表演与端公主持的民间祭神活动“庆坛”融为一体,后灯戏逐渐脱离“庆坛”独立演出,清代中后期以来已有大量半农半艺的灯戏班子在民间流动演出。川北灯戏的主奏乐器为胖筒胡琴,俗称胖筒筒,琴杆短,琴筒粗,声音低沉,嗡音重,颤音低回浑厚。川北灯戏的曲调有正调和杂调之分,正调属于板式变化结构,杂调亦称花调,大多属于小曲联唱或同一曲调反复演唱,主要曲调包括等60余支。川北灯戏表演形式独特,具有较为完善的身段、步伐、手势、套路表演程式,身段灵活,具有“跳、笑、闹”的特点。川北灯戏有《鞭坠芦花》《裁衣》《请长年》《回门》《五里堆》《算命》《滚灯》《假报喜》《九流相公》等传统剧目多出,多表现市井生活、农村生活及传说故事,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闹隍会》《包公照镜子》《灵牌谜》《郑板桥买缸》等新编古装戏和《三张借条》《亲家母上轿》《办移交》《半边月儿明》《大山情》《包袱》等现代戏剧目,声名鹊起。年,川北灯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省南充市川剧团(川北灯戏剧团)始建于年,是南充市历史最悠久的戏剧团体,集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川剧、川北灯戏为一体,曾拥有陈全波、汪洋、袁燕影、孙励辉、彭涓、冯诗文等著名川剧、川北灯戏表演艺术家,阵容强大,实力雄厚,行当齐全,长年坚持演出川剧、灯戏等。剧团曾多次晋京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献艺,受到*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曾获国家级、省级比赛大奖余项。
大型川北灯戏《张飞轶事》剧照之一
大型川北灯戏《张飞轶事》剧照之二
大型川北灯戏《张飞轶事》剧照之三
瑶剧
瑶剧是安徽省泗县独有的剧种形态,其前身是曲艺琴书(俗称扬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泗县县委和*府组织艺人挖掘和整理剧目、唱腔,年成立曲艺演唱组,年正式成立泗县扬琴戏剧团。年,蚌埠行署副专员刘建中观看扬琴戏《枫山琴音》,认为扬琴有“古之瑶琴之音”,因更名为瑶剧。瑶剧音乐为联曲体,有曲牌、垛子、满江红、呀儿油、上河调、下河调、失断魂、银纽丝、燕落金线、穿心子、剪花花等20余种,曲调柔和优美,唱词说白通俗易懂,伴奏以坠胡、扬琴为主。瑶剧登上舞台后,创作、改编、移植剧目约数十部,其中以《枫山琴音》《龙山姻缘》最富瑶剧特色。年,泗县瑶剧团与泗州戏剧团合并为泗县文工团,瑶剧停演。近十年来,为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节庆演出,泗县文化局均组织瑶剧节目登台展演,受到观众好评。泗县剧团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吴佳英、魏正新为瑶剧的传承付出大量心血,宿州市拂晓剧团谢伟克服重重阻力,积极投身于瑶剧这一稀有剧种的传承发展。
泗州戏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省的淮河两岸。据传说,它发源于江苏海州一带,原系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太平调”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一种小戏,后由一邱姓艺人传到淮北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泗州戏。另一说认为泗州戏出自山东滕县、峄县一带,在柳子戏等古老剧种影响下发展成形,后经苏北流入淮北地区。早期泗州戏是一种近似说唱的简单戏剧形式,从一人敲板演唱“小篇子”(简单的生活小故事)、一人用柳叶琴伴奏的“唱门子”(沿门卖唱)逐渐发展为小戏班演出。演出时以柳叶琴(亦称土琵琶)、梆子、小锣伴奏,加入人声帮腔,形式简陋,只能在农村“跑坡”唱“地摊子”。后出现了女演员,唱腔和表演上有所发展。直到年前后,才有固定的班社正式登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泗州戏开始在城市舞台流动演出。由于具有活泼、动听、通俗、乡土气息浓郁等特点,泗州戏在淮北、淮南及江苏北部一些地区极为盛行。21世纪初有8个专业剧团,业余剧团遍布城镇乡村。泗州戏唱腔相当自由,在一定基调的旋律基础上,演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灵活掌握节奏的快慢、缓急和曲调的强弱、高低,自由运用各种花腔调门,尽情发挥,故艺人称之为“弦包音”(即丝弦伴奏必须跟着唱腔走),也叫“怡心调”(根据剧情自由变换腔调)。在发展过程中,泗州戏创造、积累了不少曲调,特别是女声唱腔,尾声翻高8度,委婉尽致,动人心魄,故有“拉魂腔”之称。曲调板式有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等。在同一板式中,唱腔变化相当丰富,仅慢板就有柔腔、含腔、射腔、哭腔、停腔、叶里藏花、老公调、一哟调、撩也子等十余种。伴奏以柳叶琴、三弦等弹拨乐器为主,辅以笙、二胡、大胡及笛子、唢呐等。泗州戏擅长演唱农村题材的生活小戏和现代戏,其表演在舞蹈“压花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许多独特的舞蹈身段和步法,质朴而富于乡土气息。传统剧目包括《跑窑》《小书房》《借妻》《站花墙》《拙大姐》等80多出小戏及《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等50本大戏,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杨八姐救兄》《走娘家》《打干棒》和创编的现代戏《结婚之前》《两面红旗》《婚案》等影响较大。年,泗州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宿州市拂晓剧团成立于8年,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名泗州戏表演艺术家马方元关门弟子谢伟创办的民营戏曲表演团体,主要从事泗州戏、瑶剧等皖北地方传统戏剧的创作、演出。创新编排泗州戏《双玉蝉》《三蜷寒桥》《恩仇记》《喝面叶》《拾棉花》等60多出。年起,剧团开始系统整理研究瑶剧。创排的泗州戏和瑶剧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各种演出中获得奖项,影响巨大。
瑶剧《灵丹妙药》剧照
瑶剧《换亲》剧照
泗州戏《要唱就唱拉魂腔》剧照
玉溪花灯戏
玉溪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玉溪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歌舞艺术,明清两代随汉族移民传入云南,经长期发展形成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玉溪是云南花灯戏重要的发祥地,明代时这里系汉族*民屯垦之所,江南*民移居玉溪后形成了以演唱江南小曲为主的花灯。这种民歌演唱与当地土主神祭祀相结合,成为当地社火活动的主要内容。20世纪初至40年代,云南玉溪花灯艺人在传统花灯基础上,吸收唱本故事并借鉴滇剧、京剧等成熟戏曲的表现手法,新创了以编演大型剧目为标志的“新灯”,发展出等一批富于戏剧表现力的新曲调,促进了云南花灯剧种的成熟和发展。玉溪花灯除擅长编演各类大型剧目外,更善于应用花灯载歌载舞的演唱风格编演传统及现代花灯歌舞节目,既能演戏,又能歌舞,戏舞相融,形成了中国戏曲剧种中少有的表演风格。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以一批专业花灯表演团体的建立,云南花灯中的戏剧部分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剧种。年,玉溪花灯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玉溪市花灯剧院成立于年,前身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玉溪市花灯剧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玉溪市花灯剧院不断走向成熟,编演了《*营小院》《情与爱》《金银花·竹篱笆》《卓梅与阿罗》《莫愁女》《巧凤》等一批影响较大的优秀剧目,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并于年成为文化部命名的“全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21世纪以来,玉溪市花灯剧院再创辉煌,先后创作移植排演了《五彩河》《牛虎神案》《古湄歌》《蝶双飞》《一对羊》《江姐》《典妻》《目莲救母》《冤家亲家》《踏摇娘》《山花》《山茶花红》等代表性剧目,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年,剧院改名为玉溪花灯戏传承保护展演中心,加挂玉溪市花灯剧院牌子。
玉溪花灯戏《补缸》剧照
玉溪花灯戏《小姨妹过河》剧照
玉溪花灯戏《老海休妻》剧照
玉溪花灯戏《闹菜园》剧照
万载花灯戏
万载花灯戏旧称花鼓灯,形成于江西省万载县,流行于江西的铜鼓、宜丰、上高、萍乡、宜春、新余及湖南浏阳等地。清康熙年间,赣南移民落户万载山区,带来早期赣南采茶戏,与本地花灯结合,组成一种“灯带戏”的演出形式,白天玩灯,夜间演戏。清乾嘉以后,演变为三脚班,演出了《盘广货》《卖花线》《卖花样》《挖笋》《睄妹子》《十打》《送同年》等一批小戏,从山区向平原发展。清末民初,艺人王生发从新余学习高安丝弦戏的声腔曲调,引进了第一个本戏《蔡鸣凤》,万载花灯戏开始登上高台,继而陆续引进了十余种大戏。万载花灯戏音乐的发展历经灯调、杂调、本调三个阶段,灯调表演随着花灯中的摆花排字边舞边唱,锣鼓接腔;杂调表演唱三角小戏,有等四十余个曲调,调名即成为演出的戏名;本调包括普通调、平调两种,普通调为徵调式,细腻委婉,平调为宫调式,高昂奔放,均有简板、清板、哭板等板式。万载花灯戏的伴奏乐器初为正反两把胡琴、一支笛、一支唢呐和全堂锣鼓,后增加了班鼓、吉子、碰板、云板、小铛、马锣、包锣木鱼、碰铃等。万载花灯戏剧目有《数麻雀》《数螃蟹》《补碗》《补缸》《挖笋》《采桑》等单台戏,也有《蠢子接姨娘》《张二妹看郎》《双卖纱》等二旦一丑戏,生旦戏有《苏州扶船》《耍金扇》《白牡丹》等30余出,本戏则有《白林寺》《破伞记》《咬舌记》《九人头》《白衣观》《善恶报》及自编剧目《店家会》《清华寺》《天理报》《真鬼拿僧》等18本,多描写底层社会生活、商贸活动等,极富人情气息。万载花灯戏原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后发展成老生、巾生、老旦、姬生(正旦)、彩旦、烟花旦、大花、小花等8行。万载花灯戏的小戏表演歌舞并济,虚拟夸张,常以扇、巾代拟扁担、筛子、扫帚、簸箕等实物,另有板凳功、耍伞、耍棍、玩鼓等特技。8年,万载花灯戏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西省万载县花灯戏传习所前身为万载县花灯戏剧团,成立于年4月,初名万载县实验剧团。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万载花灯戏剧团上演了多台剧目,其中自创本剧20多个、小戏60多个,产生了较大影响,多次荣获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各类奖项。年,中共万载县委、县人民*府贯彻落实*和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于5月16日正式组建万载县花灯戏传习所,使之成为传承、保护、发展万载花灯戏的专业艺术机构。
万载花灯戏《三伢仔钓鱼》剧照
万载花灯戏《绣女连歌》剧照
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小戏剧种花鼓戏的统称,其中包括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的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常德地区的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的岳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郴州地区的衡州花鼓戏,流行于邵阳地区的邵阳花鼓戏,流行于永州祁阳、零陵、东安一带的花鼓灯与流行于道县、宁远、蓝山、新田、临武等县的调子班合流而成的零陵花鼓戏等。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至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同治年间,湖南花鼓戏已发展成“三小”戏。早期花鼓戏只有半职业班社农闲时在乡村演出,清光绪年间,花鼓戏班社发展较快,形成一定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年,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后发展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此后,花鼓戏取得很大发展,改编整理了《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剧目,创作演出了《喜脉案》《乾隆判婚》等新编历史剧、《三里湾》《牛多喜坐轿》《八品官》《桃花汛》《将*谣》《乡里警察》《秋天的花鼓》《老表轶事》《走进阳光》《桃花烟雨》等现代戏。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个,以表现民间生活、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主要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音乐曲调约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花鼓戏表演朴实、明快、活泼,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表演中拥有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随着剧种的发展,行当增多,表演艺术逐渐丰富,吸收了兄弟剧种的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形成新的艺术格局。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成立于年5月,原系湖南省文工团分出的18名新文艺工作者组成的花鼓戏演出团,年3月正式命名为湖南花鼓戏剧团,年1月扩大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年解散,年10月恢复建制。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长沙花鼓戏的保护主体单位,年改名为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建团初期主要演出长沙花鼓戏,兼融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零陵花鼓戏等剧种特长,同时学习、移植了省内外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在发展过程中,剧院积累了《打鸟》《讨学钱》《送表妹》《扯萝卜菜》《游春》《打铁》《放风筝》《扑蝴蝶》《装疯吵嫁》《盘花》《翠鸟衣》《八百里洞庭》《状元与乞丐》《花烛恨》《荷珠配》《杨三姐告状》《喜荣归》《谢瑶环》《五女拜寿》《红丝错》等百余出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经典保留剧目《刘海戏金蟾》曾多次出访欧美,蜚声世界,展示了湖南花鼓戏特有的光彩和魅力。全院坚持“三并举”创作原则,以编演现代戏为主,创作演出了《祝福》《三里湾》《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牛多喜坐轿》《八品官》《桃花汛》《乡里警察》《我叫马翠花》《老表轶事》《走进阳光》《作田汉子也风流》《桃花烟雨》等一批优秀现代戏,闯出了独具风格的“省花路子”,剧目曾荣获余项国家级、省级奖励,剧院也因而成为文化部表彰的全国编演戏曲现代戏成绩卓著的十个团体之一。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剧照
湖南花鼓戏《送表妹》剧照
湖南花鼓戏《补锅》剧照
湖北越调
湖北越调,又名四股弦,俗称大越调,明末清初诞生于鄂北汉水河边的千年古城湖广襄阳府,又习称襄河越调,因唱腔高亢、尾音翻高,也称高腔越调,早期又有襄阳腔、湖广腔之称。据史料记载,襄阳腔源于陕西同州梆子,是梆子腔演变成西皮腔的过渡声腔。湖北越调的主腔越调是湖北首创板腔体音乐功能的剧种,主胡四股弦,定6-3弦伴奏,兼唱吹腔、昆曲和小调。越调男女分腔,男腔下局落5音的调式,女腔下局落1音的宫调式。曲调音域宽,尾音常翻高演唱,具有“本嗓报字,假嗓行腔”的特点。湖北越调的脚色行当与汉剧相同,各行当讲究基本功,表演遵循比较严格的规范,生旦重唱做,身段优美;净、丑重武功,技艺高超,表演时有耍凳子、顶灯、剪子扎眼、吐火等技巧。现有传统剧目《秦琼表功》《送灯》《樊梨花斩子》《琴房送灯》《打金枝》等多个,多为历史题材。年,湖北越调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北省老河口市湖北越调剧团前身是老河口市豫剧团,成立于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剧团勇于创新,编演的剧目在省内外获得多个奖项。近年来,在老河口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下,老河口市豫剧团得到长足发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0名文艺表演专业人才。年,挂牌成立了老河口市湖北越调剧团和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致力于濒危剧种湖北越调的抢救排演,将湖北越调传统剧目《王彦章摆渡》《五娘吃糠》等成功搬上舞台,同时排演了湖北越调大型现代戏《曾真的故事》,受到省内外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目前,老河口湖北越调剧团已成为湖北省重点扶持发展的剧团。
湖北越调《王彦章摆渡》剧照
湖北越调折子戏《五娘吃糠》剧照
大型现代豫剧《黄河绝唱》剧照
花朝戏
花朝戏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源于广东紫金县乡村在庙宇落成或神诞时举行的“神朝”祭祀仪式,在锣鼓、唢呐伴奏下边唱边跳的乐舞深受乡民喜爱,故艺人常在仪式结束后加插表演,以小曲演唱逸闻趣事以娱乡民,因表演诙谐花俏,与虔诚肃穆的“神朝”形成鲜明对比,故称“花朝”。花朝戏以客家方言演唱,流行于紫金县及周边地区。清末民初,艺人叶春林将“花朝”表演从“神朝”中独立出来,并组织长春班,专门演出花朝戏。其后,花朝戏不断借鉴吸收粤剧、采茶戏、汉调木偶的剧目、曲调和表演技艺,丰富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花朝戏传统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三官进房》等上百个,主要取材于客家民间传说。曲白大量运用客家俚语、歇后语和双关语,浅显易懂。唱腔音乐以曲牌体为主,由佛腔、禅腔、观音腔、菩萨腔、田螺腔、神曲等“神朝”音乐和猜谜、送货调、长工苦、十劝郎、忧情郎、担水歌、讨食歌等民间小调组成,有时也采用客家山歌,主要以锣鼓和唢呐等吹打乐器伴奏。脚色行当一般只有小生、小旦和小丑,均由男性扮演。表演时往往在梳妆、绣花、纺线、推磨、挑担等生活化动作基础上吸收“神朝”及春牛、纸马等客家民间歌舞的动作,形成扇花、手帕花、砻勾脚、穿心手等技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紫金县文化部门成立紫金县花朝戏艺术研究小组,挖掘、整理花朝戏传统艺术,并扶持当地艺人组建业余花朝戏剧团,创作演出、移植改编了《紫云英》《红石岭》《大年夜》《刘三姐》《巧鸳鸯》《墙头记》等剧目,表演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培养出花朝戏女演员,脚色行当的分工更趋细致。年,花朝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成立于年,是花朝戏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7年被确定为花朝戏保护责任单位。剧团成立六十多年来,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创编、移植上演了《卖杂货》《刘三姐》《苏丹》《铁公鸡新传》《梅仙》《风流才子》等一百多部不同题材、风格各异的传统戏和现代戏。年,按全国文艺院团改革要求,设立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将紫金县花朝戏剧团职责划入,同时保留紫金县花朝戏剧团牌子。
花朝戏《卖杂货》剧照
花朝戏《三看亲》剧照
绍兴鹦哥戏
绍兴鹦哥戏,俗称鹦哥班,盛行于清乾嘉之际浙江山阴、会稽一带,因常由一旦一丑对唱,演出采用说唱新闻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体现出滑稽、幽默、讥讽、夸张的特点。越俗男女成双谓之“鹦哥”,故得名鹦哥戏。绍兴鹦哥戏的唱调称,有男女腔之分。年起,一般称。音乐结构为“起→平→落”式,有若干附加腔句,名为等,兼有一种附属唱调,称为。唱词采用方言俚语,具有生动活泼、浅显形象的特色,基本为七字句,有减步、增步、增逗、增叠等变化,句末以三字为结,常以一韵通押全段,有“十八个半韵(辙)”之说。服装、道具均模拟生活,表演内容多反映市井生活和乡村风貌。绍兴鹦哥戏艺人初时并无严格师承关系,从业者多出于个人爱好。年后,艺人大多加入绍兴曲艺工作者协会。年11月,原绍兴曲艺工作者协会陆续招收学员10人,成立了鹦歌调训练班,由老艺人樊五十等任教,并作营业性演出。如今绍兴鹦哥戏仍活跃在乡村城市舞台,深受当地观众喜爱。年6月,绍兴鹦哥戏入选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省绍兴市文化馆为抢救和保护珍贵的地方戏剧、曲艺,年组建了“把根留住”绍兴地方戏剧、曲艺传承创新团队,以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中心)戏剧、曲艺、非遗专职干部为核心成员,以地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师资力量,馆内和外聘人员相结合进行创作,同时将地方戏剧、曲艺传习所培养的近70名学员组成表演队伍,复排、创排了包括绍兴鹦哥戏在内的一批精品节目,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增进了鹦哥戏等地方戏剧、曲艺的影响力,适应了新时代文化的发展趋势。
绍兴鹦哥戏《九斤姑娘·相骂本》剧照之一
绍兴鹦哥戏《九斤姑娘·相骂本》剧照之二
武安落子戏
武安落子戏,原名莲花落,据考证,落子约产生于明嘉靖年间,一说系清代由舞曲“花唱”演变而来,流行于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开始时由数人手持霸王鞭对唱,后来发展成化装表演,脚色也有了生旦之分,逐渐形成剧种。唱念使用武安本土方言,唱腔音乐分为板式和曲牌式。主要板式和腔调有慢板、流水板、散板、高腔、娃子、赞子语、坎头句、悲腔、迷子等,约有丝弦和唢呐曲牌20余种。过去只用板胡、板鼓、大锣伴奏,后增加二胡、三弦、笛、笙等乐器。旋律优美动听,带有浓郁乡土气息。落子的脚色行当只有青衣、老生、小旦、小生、小丑、彩旦,20世纪40年代以后才出现女演员。表演动作矫健活泼、朴实健康。传统剧目有余个,多是《借髢髢》《端花》《劝九红》《跑沙滩》《机房训子》等民间小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建立过邯郸专区平调落子剧团等5个专业剧团。年,武安平调落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省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始建于年,前身是八路*师的八路*抗日剧团。年后曾多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多次代表邯郸地方戏参加省级和全国调演,获得20多个奖项。目前剧团队伍庞大,阵容整齐,不断推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和优秀演艺人才,使平调落子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武安落子戏《借髢髢》剧照
武安落子戏《卖布》剧照
弋阳腔
弋阳腔是一个古老的戏曲声腔,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一带,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弋阳腔。随后弋阳腔又流播各处,演变为青阳腔、徽州腔、义乌腔、四平腔、京腔等一些新的戏曲声腔,构成一个具有共同特点的庞大声腔系统,号称“弋阳诸腔”或“高腔系统”。弋阳腔初期主要演出讲述目连救母故事的目连戏,后逐渐以连台本戏方式搬演《三国传》《征东传》《征西传》《水浒传》《西游记》《封神传》《东游记》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明代弋阳腔从南戏和传奇中移植了大量剧目,清代活跃在弋阳、万年的高腔班则留下《定天山》《风波亭》《古城记》《金貂记》《龙凤剑》《洛阳记》《杞良妻》《青梅会》等18本高腔戏。清末民初以后,乱弹诸腔兴起,很多弋阳腔戏班难以独立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有关文化主管部门对弋阳腔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抢救,同时又整理、改编、移植、创作了《十五贯》《张三借靴》《还魂记》《团圆之后》《张飞祭马》《三滩血》《还魂后记》《西域行》《换了人间》《方志敏》《梨园恨》《祭碑出征》《詹天佑》等大批新剧目。弋阳腔采用“三生、三旦、三花”的行当体制,生行分小生、正生、老生,旦行分小旦、正旦、老旦,花行分大花、二花、三花,正生、正旦、大花在戏班中有“三大台柱”之称。弋阳腔表演朴实无华,自然得体,动作大,线条粗,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呈现出粗犷、奔放、热烈的艺术风格。弋阳腔演唱不用管弦乐器伴奏,讲究“一唱众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弋阳腔传统唱腔音乐曲牌非常丰富,共有余支,可分为及杂曲等六大类,其中绝大部分为南曲,还有极少数南北曲中皆无的曲牌。弋阳腔每支曲牌均由“腔句”与“滚唱”两种不同形态的唱句构成,“腔句”为带有帮腔的唱句,“滚唱”仅只角色独唱,不加帮腔。弋阳腔的伴奏锣鼓构造也独具特色,一般形制特大,发音浑厚、粗重。此外还使用一种名为“先锋”的吹管乐器,由3节构成,发音凄厉,撼人心魄。江西弋阳腔长期活跃于民间,早期班社与传人情况现已无法查考。年前,弋阳腔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20世纪50年代,清末民初留下来的一批弋阳腔老艺人仍然健在,年、年先后在江西省赣剧团演员训练班和弋阳县弋阳腔剧团任教,为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弋阳腔演员作出了贡献。年,在排演新编历史剧《木兰诗》时,程南豪等人对弋阳腔音乐进行了改革,率先加入丝竹伴奏,同时将原来以打鼓佬为首的场面人员的帮腔改由后台演员组成专门的帮腔队担任。经过不断探索,改革后的弋阳腔旋律更优美,节奏和帮腔形式更丰富,同时又不失古老的韵味。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批准弋阳腔为全国第二批29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之一。年,弋阳腔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江西省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前身为成立于年的弋阳县弋阳腔剧团,年经江西省人民*府批准,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4个国营剧团之一。从年到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弋阳县弋阳腔剧团演出了《珍珠记》《还魂记》《卖水记》《岳飞》《送衣哭城》《江边会友》《张三借靴》《江姐》《刘三姐》《风雨同路人》《焦裕禄》《夺印》《方志敏》《祭碑出征》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和现代弋阳腔剧目,培养出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年弋阳腔剧团解散,5年恢复重建。年,根据省文化体制改革要求成立了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原弋阳腔剧团人员编制全部划入。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成立以来,相继排演了《龙凤剑》《卖水记》《珍珠记》《张三借靴》《打神告庙》《拒诏扑火》《小尼思凡》《松林试卜》《地狱见母》《盂兰大会》《芦花絮》等二十余部传统和现代剧目,获得多个奖项及省内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赞誉。
弋阳腔《拒诏扑火》剧照
弋阳腔《小尼思凡》剧照
弋阳腔《张三借靴》剧照
二夹弦
二夹弦,又称两夹弦,亦称大五音。因主奏乐器四胡的琴弓系两股马尾且夹在4根琴弦间拉奏而得名。流行于鲁西南、豫东、皖北一带,由当地农村演唱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最初艺人腰挎花鼓,串乡走镇,卖唱糊口。后发展为“坐板凳头”的清唱及打地摊的化装表演,并于清光绪六年()前后采用四胡伴奏。此时多由七八人组成业余戏班,活动于庙会或集市,临时搭台演唱《休丁香》《站花墙》等小戏。年名旦王玉华在山东曹县正式组成职业班社,开始演出《三进士》《孟姜女》等历史故事戏。年,山东菏泽组成共艺班,名旦王文德和剧种第一位女演员老白靴在长期演出过程中,移植高调梆子的部分剧目并吸收其表演艺术,采用其腔调及民间俗曲加以改造,使二夹弦由相对单调、原始的状况逐步走向成熟,扩大了在观众中的影响。二夹弦的基本唱腔为大板、二板,此外还有三板、北词、娃娃、山坡羊、捻子、赞子、砍头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调。伴奏乐器以四胡和柳叶琴为主,辅以二胡、板胡、三弦、横笛等,打击乐器与京剧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调梆子影响用“二本腔”(假声)外,小生、旦、丑、净均以真声为主,尾声翻高用假声,保持了传统的演唱特色。传统剧目有近百出,多为“三小”戏,包括《梁祝隔帘相会》《王二姐思夫》《赶三关》《武家坡》《杨二舍化缘》《蓝桥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剧团发展较快,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曾先后成立了两夹弦(二夹弦)剧团,整理演出了《三拉房》《站花墙》《丝绒记》等传统剧目及《相女婿》等现代戏。8年,二夹弦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梆子戏
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主要流行于淮北地区。清嘉庆年间已有河南商丘艺人在亳县、临泉等地演唱并开科班传艺,此后便长期扎根于沙河一带。民国年间,沙河梆子发展流布的范围已南至商城、固始,北至宿县、徐州,西到陈州、商丘,东到淮北、凤台。20世纪50年代,阜阳、宿县、淮南等地相继建立了各种专业剧团18个。年定名为淮北梆子,并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传统剧目有旦行戏《断机》《劝夫》、小生戏《提寇》《换龙》、红脸戏《跪坡》《临潼关》、黑脸戏《铡美案》《铡勉》《王莽篡位》、小丑戏《花子拾金》《双推磨》等,改编创作剧目有《孟姜女》《寇准背靴》《捻*颂》《范进中举》《重要一课》《两块花布》等。唱腔属于板腔体,板式主要有四大正板,辅助板式有等,演唱和说白以淮北方言土语为主,唱时真假嗓结合,本嗓吐字,假嗓行腔。新中国成立后,乐器方面除板胡、二胡、三弦外增加了木管、铜管、小提琴、大提琴、定音鼓、吊钹、木鱼等。年,淮北梆子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徽省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组建于年,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二夹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梆子戏”保护单位和省、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安徽省较有影响力的专业戏曲文艺团体,现有演职员工人。公司主创的淮北梆子戏《三板正堂》获安徽省七艺节优秀剧目奖,《民声的印记》获安徽省九艺节优秀剧目奖,《红芍花》获安徽省十艺节优秀剧目奖和安徽省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印记》获安徽省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二夹弦《三拉房》剧照
淮北梆子戏《游湖》剧照
淮北梆子戏《观文》剧照
淮北梆子戏《伐子都》剧照
二夹弦《花亭会》剧照
二夹弦《梁祝》剧照
平弦戏,又称西宁赋子,系由曲牌联套体结构的坐唱平弦曲艺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青海省西宁及其东部诸县。平弦曲艺由演唱者以瓷碟(艺人称“月儿”)击节,用三弦、反弦板胡、正弦板胡、琵琶、扬琴、月琴、笛子等乐器伴奏。演唱时,常由伴奏者或听众伴唱,称为“拉梢子”。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曾将平弦搬上舞台,尝试演出了《秋江》《英台抗婚》等剧。年底,西宁市戏剧学校增设平弦班,同时湟中县秦剧团也演出了平弦戏《赵氏孤儿》,为创立和发展平弦戏积累了经验。年,在平弦班的基础上正式组成青海平弦实验剧团。平弦搬上舞台后,继承和发扬了平弦音乐温柔典雅的特点和独特的伴唱、伴奏形式,借鉴秦腔等西北剧种的长处,将原来的部分曲调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唱法,又从青海的“越弦”“贤孝”等曲艺音乐和小调中吸收了部分曲调,同时增加了打击乐器。其音乐结构上既保持了曲牌联套体的特点,又吸收了板式变化体的长处,发展出慢板、快板、导板等板式。平弦戏既有《马五哥与尕豆妹》《王昭君》《狸猫换太子》《赵氏孤儿》《断桥》《百日缘》等传统剧目,又有《六斤县长》《中秋月》《山村风雷》《向阳川》《尕旦和尚》《巧县官》等创作改编和移植排练的现代戏。
青海省演艺集团平弦剧团原名青海省平弦实验剧团,成立于年3月。建团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河湟,植根民间,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指导思想,创作、移植、演出了《狸猫换太子》《尕旦和尚》《巧县官》《大墙内外》《塔中塔》等近百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深受青海各民族群众的喜爱,在省内外引起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重视。年,平弦剧团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地方戏39个重点创作演出院团。
平弦戏《盗仙草》剧照
平弦戏《断桥》剧照
平弦戏《长坂坡》剧照
平弦戏《杀庙》剧照
梁山灯戏
梁山灯戏,又称“包头戏”“端公戏”“胖筒筒调”,是流传于重庆市梁平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小戏。因梁平县旧称梁山县,故名。明正德年间,梁山灯戏从民间“玩灯”和“秧歌戏”中脱颖而出,逐渐融合两者的特点,发展成灯戏,至清中叶以后达于鼎盛。清末民初,梁山灯戏与端公巫戏相混杂,此后逐渐走向衰落。梁山灯戏拥有90多个传统剧目,所演多为民众生活内容,唱词、念白口语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富于生活气息。梁山灯戏具有“嬉笑闹”与“扭跩跳”的突出特点,表演热烈奔放,显示出强烈的民间喜剧色彩,还善于从其他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形成丰富的表演动作和内容。梁山灯戏音乐由胖筒筒类、徒歌类、俚曲类等声腔及间场音乐、梁山锣鼓组成,为主体声腔,伴奏乐器有弦乐器、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之分,独特的胖筒筒弦索琴专用于灯弦腔。另有耍神锣及含檬树叶片演奏的口技乐等,均富于地方特色。年,梁山灯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梁山灯戏剧团是专业灯戏演出团体,前身为成立于年的梁平县文工团,年改名为梁平县剧团,年改名为梁山灯戏剧团,年与梁平县文化馆合并,8年4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梁平县梁山灯戏剧团。梁平县梁山灯戏剧团自成立以来,收集整理了《桑园巧配》《滚灯》《湘子度妻》《四仙配》《送行》等96个梁山灯戏传统剧目,改编、新编了《送京妹》《骂牛》《招女婿》《花果山外传》《和尚探亲》等50多个现代剧目。梁平县梁山灯戏剧团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梁山灯戏的实施单位,目前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重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剧团承载着梁山灯戏传承、保护、研究的职责,近年来培养梁山灯戏演艺人员40余人,创作排练传统、新创梁山灯戏剧目80多个,在省内外各种展演中深得业内外人士的好评,获取过多种奖项。
梁山灯戏《卖驴》剧照
梁山灯戏《招女婿》剧照
梁山灯戏《夜钓》剧照
梁山灯戏《本色》剧照
梁山灯戏《三个和尚》剧照
梁山灯戏《抢公公》剧照
编校:张静
排版:王志勇
审稿:郑雷、谢雍君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年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典礼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下)
?年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典礼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上)
?海洪宁静,专心为学,重拾中华戏曲的金叶——在“第八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古艺薪传——中国莆仙戏”赴曼谷中国文化中心进行艺术展演
?年“王国维戏曲论文奖”评奖结果揭晓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盔头制作技艺顺利完成传承、记录与整理工作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评剧、河北梆子项目成果丰硕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剧种艺术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南陵县全国目连戏学术研讨会征文邀请函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京剧项目的总结与启示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昆曲《烂柯山?痴梦》《百花赠剑》传承小记
?傅雪漪先生文献整理工作启动会暨音像资料捐赠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中华戏曲》编辑部换届座谈会纪要
?年王国维戏曲论文奖征稿启事
?现代戏曲之师:张曼君与中国现代戏曲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文化报》“艺海问道”第25期文化论坛综述
?“戏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