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秋节您要想过一个传统的ldquo [复制链接]

1#
广点通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1976.html

本文约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0分钟

今儿是中秋佳节

正阳书局祝各位老主顾,读者朋友们

节日快乐!阖家幸福!

要说这中秋节,咱老北京还习惯叫它“八月节”、“果子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宋代以后日渐盛行,成为举国的民俗节日。而在旧京城,中秋节是和春节、端午节并重的民间三大节日。

月亮东/圆似灯/一层一层往上升多烧香/多供酒/一家大小庆一宵月亮斜/中秋节/又吃月饼又供兔儿爷穿新袜/换新鞋/也跟奶也跟姐/上趟前门逛趟街

这首老北京中秋的民谣,生动地反映了当年百姓过中秋的热闹场景。烧香、供酒、月饼、兔儿爷、新衣裳、逛前门大街……简单几句就给我们勾勒出一幅老北京中秋节的巷陌民风景象。

早年间,中秋节的主题也是“买买买”

中秋节的大事——拜月祭祀

现如今中秋节有三天假期,其实早在过去,从八月十三到十五,也是中秋假期的时间。可见从官方到民间对八月节的重视程度。因为这八月节是阖家团圆,拜月祭祀的日子。

古代帝王早有春风朝日,秋风夕月的礼俗,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明世宗大兴土木修建夕月坛(今北京月坛),专供朝廷祭月。清朝皇帝亲临或派官员前往月坛行祭月大典外,还在乾清宫设宴、摆供,举行盛大的祭月活动。

祭月的地点在御花园。院内东向立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摆有鸡冠花、毛豆枝和鲜藕;屏风前设有一张八仙桌。苑洪琪的《清代宫廷庆中秋》:“供桌上摆月宫符象,还要一个直径五十五公分、十斤重的大月饼。月饼上印有‘郁仪宫’字样及玉兔捣药图案。

大月饼左右各摆一三斤重的月饼,摆各样小月饼数盘,摆酒、茶数盅。供桌上还要摆应时鲜花和应时鲜果。月供摆毕,燃香。皇帝、皇后等人依次对月光神码行礼。香尽,焚月光神码,撤贡品。将十斤重大月饼精心包装,储至当年除夕夜,全家分吃,谓之“吃团圆饼”。三斤重大月饼切成数块,连同小月饼、“莲花团圆瓜”、鲜果等分赐妃嫔、文武廷臣、太监及宫女等人。”

早年间,京城人家逢中秋也要摆上“月亮马儿”进行祭拜。而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

那民间又是如何祭月的呢?民间中秋节白天要打扫庭院,预备好供品。晚上在院中摆放供桌,摆放一些石榴、夹竹桃、仙人掌、霸王鞭等果木盆花。《老北京的中秋节》中描写有摆供细节:“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供桌后的;有把刻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大月饼(团圆饼)插在木架上,当作神位,放在供桌中间。

上世纪3、40年代老北京中秋节在拜月祭祀的小女孩

供品有各种月饼(“自来白”除外)和鲜果,如苹果、柿子、葡萄、石榴、晚桃、九节藕和切成莲花瓣形的西瓜等(梨除外)。其中柿子、苹果成对供,寓意“事事平安”;桃和石榴成对摆,意为“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枣和栗子则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取“早早平安”、“利市”之意。

供桌外层设香炉、蜡扦、花瓶,蜡扦上插红烛,下压敬神钱粮(黄钱、元宝、千张)。花瓶内分别插上带枝的毛豆和红色鸡冠花。一般家庭供月时,由家中的女长辈(女家长)主祭,先向神位(月亮)上香,三叩首,然后全家女成员按辈分,再行三叩首礼。”

除了拜月祭祀,京城的人们也有中秋赏月之俗。中秋节恰逢气候适宜的秋季,人们在自家赏月之外,还经常去公园踏月游览赏月。“盖月虽每望必圆,公园虽每日可游,而风味则绝异”。中秋赏月听戏也是民间一种情趣。应节戏有“天香庆节”“嫦娥奔月”“桂影广寒宫”等。此外,中秋全家赏月游戏也不可少。在《红楼梦》七十五回就描写了中秋夜在凸碧山庄赏月,贾母带领全家击鼓传花的情景。

中秋节的美食——月饼

但凡过节,肯定离不开吃食。中秋节的主打食品就是月饼了。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和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均提到过“月饼”。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作为一种面食,并未明确与中秋节有关系。

早年间,月饼也有自己在家做的。您瞧这月饼模子都这么讲究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北京民俗博物馆编的《老北京传统节日文化》中认为“真正明确提到中秋月饼的是明代文献。田汝城《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康熙乐事》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年中秋节,那会儿的北京市面上已经有近百种各色月饼了

明代《酌中志》卷二十记载:“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旧时过中秋节吃月饼,全家要分而食之,凡家庭成员必各有份,不在家者也要留出,不能遗漏;有的月饼会留至当年除夕夜,全家分食之,亦是取团圆之意。

中秋月饼属于旧京饽饽铺的应时糕点,每年农历八月份起,饽饽铺就开始出售月饼了。其中以前门正明斋、东四牌楼芙蓉斋、东四北段芳斋、西单牌楼北的毓美斋、地安门外桂英斋最富盛名。

《燕京岁时记》记载:“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那时的中秋月饼,特指“自来红”“自来白”和“团圆饼”,既是供品,也是礼品。后来常见的还有提浆月饼、翻毛月饼、酥皮月饼等。

自来红月饼烤色较深,青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为馅,外皮上画一黑红色的圆圈,圈内用针扎上几个小孔。

自来白月饼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锦馅月饼,有枣泥、澄沙、豌豆、山楂、白糖不等,外皮纯白。有红色小戳记号,标志着馅的类别。

月饼不仅自家人享用,中秋节以月饼馈赠亲友也是至今延续的北京民俗。每到中秋临近,北京城大街上拎着各式包装鲜艳的月饼礼盒的人时常可见,有亲友间拜访的,也有公司业务联络感情的,有时赶上开车送月饼的人过于集中甚至造成北京的交通堵塞。各单位中秋节给员工发月饼的也不在少数,不论你是否爱吃月饼,总觉得咬上一口月饼才算是过了个中秋节。

提浆月饼所谓“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起到酥松的作用。其馅料主要有冰糖、青丝、红丝、玫瑰、青梅等。其特点是外皮油润细腻,松软适口,耐贮存。

翻毛月饼外表看起来像普通的酥皮点心,但其馅儿却是北方风味儿,内有椒盐、桂花、八宝等。此外,由于外皮层次细密,面皮与油酥层次多,可以轻易见到一层面皮一层酥,其他酥皮点心却做不到这一点。

旧时人们过中秋也是习惯互赠月饼,北京各区县地方志几乎都有类似“十五日,亲友宾主各馈月饼。”的记载。今天的月饼,品种馅料更加齐全,除了传统莲蓉、五仁、枣泥等外不断推陈出新,蛋黄月饼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改良月饼了,冰淇淋月饼近年也风行于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中。小小的一块月饼,不论什么馅料哪种口味,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情、族亲与友情的重视。

京城最热闹的地方——果子市

咱前面说了,老北京的中秋,俗称“八月节”或“果子节”。京西有句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农历八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各种新鲜果品纷纷上市,京城里一派繁荣喜庆。

《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

《京都风俗志》载:中秋节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卖鬻,一路不断。尤其是前门外和德胜门内果子市,节前夜市,通宵达旦。果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今日是几来?十三、四儿来!您不买我这沙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

过去前门东的果子市,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现在,这些秋果超市里都买得到了。但同时那份过节的喜悦是否也冲淡了呢。

年德国人穆默拍摄的德胜门果子市(图片来源:陶然野佬)

孩子们的最爱——兔儿爷

“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俗的标志之一,是一种人身兔面的泥玩具,说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脸,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它部位更象人脸。兔儿爷的起源已难考证,至少明代就已经流行了。纪坤《花王阁賸稿》:“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清代此俗更盛,兔儿爷的品种也更多,一般形象都是金枪红袍,雄踞在黑虎、白象、麒麟等身上,讲究的还有张伞盖或背插纛(音“倒”)旗的,像戏台上的武将,猛一看,威风凛凛,细看却是以性情温顺见称的兔子,令人忍俊不止。民间艺人别具慧心的创造,兔儿爷也逐渐成为孩子们过节的玩具。

八月节,请兔儿爷——这是咱老北京家里的必需品

在早年间,中秋节前半个月,东安市场、前门五牌楼、东四、西单等地,都有售卖兔儿爷的摊子,摊上架设数层楼梯式的木架,逐层增高,上面摆满大大小小的兔儿爷,人称“兔儿爷山”,兔儿爷是京韵文化的代表,为中秋团圆佳节,增添了烂漫色彩和欢乐气息。

-喜欢本文就请点个“在看”或者给个转发吧-

八月节,请兔儿爷

请兔儿爷最为普遍的方式,就是在桌案上摆一尊兔儿爷泥塑了。回到北平之秋,您就只差这一尊兔儿爷了。

正阳书局今年推出的这9款不同形态的兔儿爷,分别带有不同的寓意,大家在通过正阳书局的微店购买时,可以根据我们的介绍挑选自己喜欢的寓意。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些可不是普通的兔儿爷,而是北京泥人艺术的代表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彩塑”的传承人双彦先生亲手制作的兔儿爷。

他父亲双起祥根据自己的儿时记忆以及相关照片,在20世纪80年代做出了第一个“复活”的兔儿爷,从而带动了大量艺人投入到兔儿爷的制作中。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老北京旧日风物重现于世,还得要感谢这位老先生做出的贡献。

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