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治疗 http://nb.ifeng.com/a/20190611/7453135_0.shtml首届原创IP大赛
美文展播进行中
作品编号:号作者:顾洮林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的名字叫下堡。
下堡是个上百户人家的小山村,嵌刻在太行深处的皱褶里,大比例地图上没有它的位置,平凡而渺小。然而,平凡和渺小往往蕴含着神奇与伟大。
常从爷爷嘴里听到关于下堡的故事。爷爷年事已高,说话有些迟钝,但一提到下堡,立刻精气神十足,话语变得流利起来。他说,下堡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庄,是个英雄的村庄,更是个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村庄。
在70多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下堡是晋察冀边区*府第七区公所驻地。晋察冀*区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聂荣臻、彭真、刘澜涛等都到过这里;杨成武、萧克在下堡指挥过歼灭敌伪的战斗;吕正操、郭天民也来给游击队员讲过*事课,辅导过战术演习。好多文化界人士更是下堡的常客。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嵬、张瑞芳在区公所大院里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引起极大轰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在下堡教习过《霸王鞭》;而“双枪老太婆”胡朋则辅导村丝弦剧团排演了描写青年人积极参*的多幕剧《拦不住》,并在边区戏曲汇演时获了奖。村里至今有人清楚记得《拦不住》中那慷慨激昂的唱词:卢沟桥头枪炮吼,日寇把战火烧到家门口。杀我同胞占我国土,山川在哽咽村庄在痛哭。是炎黄子孙就应该奋起反抗,是热血男儿就不能甘愿受辱。抗起钢枪,迈进八路*队伍;端起刺刀,扎进侵略者胸口。抗战之心,像太行山上的山丹花一样火红火红;御侮之躯,纵然是关山万里又怎能阻拦得住?
下堡曾为抗战胜利做出过突出贡献和巨大牺牲。年初秋,日寇华北方面*总司令冈村宁次为报复八路*的百团大战,调集个步兵骑兵大队,共6万日*和1万伪*,恶狠狠地直扑晋察冀边区,妄图将晋察冀根据地一举击垮。8月下旬,日伪两万多人分三路向晋察冀边区机关驻地阜平进击,实施“铁壁合围”。聂荣臻司令员带领边区**机关向外线转移,在一个月黑之夜来到离下堡不远的常家渠。
常家渠只有八九户人家,一夜之间挤进来数千人,吃饭成了第一难题。不远处就有敌人,怕暴露目标不能生火做饭,村民们把所有能填饱肚子的东西都献了出来。窖里储藏的红薯、萝卜,地里才出穗的嫩玉米,树上刚红圈儿的大枣,甚至村前村后山上的野酸枣等等,都被吃的干干净净,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八九户人家的家底怎禁起数千人吃?决不能让聂司令和同志们饿肚子!下堡区公所发动周边乡村群众踊跃为常家渠筹粮。可惜,由于敌寇“扫荡”和封锁,老百姓都很穷,有的甚至揭不开锅,但听说是为敬爱的聂司令和边区机关队伍筹粮,个个争先恐后,哪怕是搬出轻易不敢动的老家底也在所不辞。下堡有户张姓人家,儿子春节期间要娶媳妇,全家省吃俭用积攒下几斤白面,藏在墙缝里,老人闹病都舍不得吃。但当接到区公所通知后,这户人家义无反顾地将白面拎出来烙成大饼送往常家渠。还有个李姓老汉,身体不好,两个儿子都参加了八路*,村里每年补助他一些口粮。他得知聂司令被困常家渠后,把村里给他的粮食全献了出来。村干部说,你不用献粮。李老汉说,一定要献,说不定我儿子就和聂司令在一起呢,他们饿着肚子,我能吃得下饭吗?村干部只好收下他送来的干粮。
年深秋,6名八路*伤员到下堡养伤。由于叛徒告密,多日*在一天清晨包围了村子。区公所急调邻近三个村庄的40多名游击队员和20多名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学员掩护伤员撤离。不料刚出村就遇上了鬼子。情况非常紧急,区公所主管武装的副区长张玉德手持驳壳枪,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带领伤员向村东山上突围。刚走不远,前面有条河挡住了去路。深秋的河水很凉,3名伤员在涉水时腿部抽筋,倒在河里起不来了。敌人越来越近,密集的子弹落到河里溅起串串水花。情景万分紧急!张玉德情急之下大喊一声:“共产*员们,跪下!”说着,自己率先跪在冰冷的河水里。紧接着,60多个人一个挨一个齐刷刷跪在河里,弓起脊背搭起一座人桥。有的人并不是*员,但是抗日战士。6个伤员踩着他们的脊背过了河,逃出了包围圈。伤员得救了,然而2名区干部、4名联大学员、5个游击队员却中了鬼子枪弹,再也没有从河里站起来。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河水,染红了这块土地,也染红了下堡这个名字。10天后,这伙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强盗被萧克将*带领的八路*某部全歼在阜平、涞源和唐县交界的神仙山上,终于告慰了烈士的在天之灵。70多年后,父亲将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写成文章在上海一家杂志发表,题目《托天桥》,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这里摘录一段以飨读者:……这座“桥”虽然高不过一米,却堪称世界上最高大最坚固的“桥”——它托着巍巍太行,托着湛湛青天,托着炎黄子孙的信念,托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它义正词严地警告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
父亲对于下堡却另有一种感情。他在下堡生活了21年,年考上大学后才离开。父亲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入学时乡亲们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到他乘坐的手扶拖拉机拐了弯才返回去。多少年来,父亲每每提起这件事,眼里总是湿漉漉的。
父亲经常提及下堡的轿鼓。下堡轿鼓闻名冀西山区。所谓轿鼓,其实就是人们常见的牛皮大鼓。为什么称为轿鼓?里边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轿鼓有鼓谱,相传出自汉武帝之手。汉武帝雄才大略且通音律,编制了不少鼓谱。他有个贴身侍卫非常喜欢这些鼓谱,经常敲打给汉武帝听。侍卫告老还乡,谢绝了汉武帝赏赐的金银财宝,只要了一套鼓谱回来传于后人。后人几经迁徙定居于下堡,也把鼓谱带到这里。传说当年康熙皇帝到五台山进香路过阜平县,县太爷榜令各村大鼓到县衙迎驾。帝王耳朵或许真与百姓不同,康熙竟从数百种鼓声中听出下堡的鼓声不同凡响,连呼“鼓声这边独妙”,下旨钦定为“天下第一鼓”,赏赐每个鼓手一顶八抬大轿荣归故里,自此便有了轿鼓一说。有人说,一段普通鼓声,与中国历史上两个颇具威名的皇帝有缘,哪能不扬名方圆百里,独领风骚千年?想想也有一定道理。
应该说,轿鼓名气大主要源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它分粽子头、风搅雪、线儿鼓、双座子、八镲、八铙、上架等七部分,全部敲下来需要半小时,之间没有丝毫重复的地方。鼓声能随鼓手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时而像进行曲,浑厚响亮犹如万马奔腾;时而像抒情诗,轻声细雨娇柔缠绵;时而像雷暴,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时而又像三月春雨,淅淅沥沥沁人肺腑。敲到兴致处,能使人喜形于色乃至开怀大笑;悲怆时,能令人呜咽抽泣进而嚎啕大哭。轿鼓会“说话”,这是其他地方的鼓声不能比拟的。轿鼓鼓谱有点像天书,一般人很难看懂,上面只有“X”“O”两个符号。这两个符号要反复敲打数万次,声音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上有下有前有后不能乱,其难度可想而知。父亲说他学了好几年才学会敲轿鼓。
我读研期间,曾随负责非遗项目的老师到下堡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工作,深感这片土地上孕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除轿鼓外,下堡还有坐石席、糊窗棂、隆旺火、看团圆、走四路、下成三等几十种民俗习惯,样样富有情趣令人难忘。
坐石席,也叫摆街宴,是下堡一种特殊的吃饭方式。每年从清明到霜降这多天里,只要不刮风下雨,乡亲们一天三顿饭都到村街上吃。村街两旁摆放着一块块方石叫做石席。吃饭的时候,家家户户倾巢出动,端着饭碗坐在石块上边吃饭边聊天。站在村街一侧远远望去,两队齐刷刷的人头,两行白花花的饭碗,两排明晃晃的筷子,就像两支列队操练的士兵。筷子就是武器,上下翻飞紧张有序,甚是好看。坐石席是个名副其实的饮食博览会。百户人家百样饭,甜、酸、香、辣、咸,黄、白、红、绿、青,干的、稀的、稠的等等,各式各样的饭菜石席上应有尽有。由于饭菜的丰富多样,大大刺激了人们的胃口,于是石席上经常出现换饭和抢饭现象。有的人接连好几顿老吃同一种饭菜有点腻,看到别人的饭菜稀罕对胃口,就用自家的饭菜去换,互通有无各取所需。所谓抢饭,则很有戏剧性,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新鲜瓜果、蔬菜和薯类刚下来时味道鲜美,谁家做了这样的饭,刚在石席上亮相,立刻被年轻人抢夺一空。有人抢不着碗里的就到家里去抢。抢饭,乍一听挺粗俗,但下堡人却乐此不疲,尤其是被抢的人家还高兴地哈哈大笑,这证明这户人家饭菜确实做得好,也说明他家人缘强,乡亲们愿意和他家打交道。还有一种赠饭。有些人家条件不好,经常吃糠菜窝窝头。大人无所谓,孩子老吃这些,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乡亲们过意不去,于是常常把馒头、大米饭之类赠给这些孩子。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条件最差的家庭由条件较好的家庭“定向”赠饭。父亲小时候就吃过赠饭,也给别人赠过饭。另外,如果有人几顿饭不在石席上露面也会引起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