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剧
白剧原名“吹吹腔剧”,是大理地区白族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白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分。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同时还吸收改编了部分民间乐曲;伴奏音乐包括传统吹吹腔的唢呐曲牌、打击乐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间吹打乐和歌舞乐。有的唱腔按行当分为小生、小旦、摇旦、须生腔;有的按人物身份和动作分为英雄腔、哭腔、苦腔;有的按节拍、唱法分为平板、高腔、一字腔、流水板等。另外还有《风绞雪》、《课课子》和白族民歌曲调《麻雀调》、《泥鳅调》、《朝山调》等。唱词多采用白族“山花体”格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称“七句半”。用白语或汉语演唱,道白用“汉语白音”。角色按生、旦、净、丑行当扮演各种人物。表演规律严谨,节奏鲜明,不仅舞蹈性很强,而且还有一些表现力强的武功。白剧只用红、黑、白、蓝、紫5色的独特脸谱,以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伴奏乐队除保留唢呐和三弦两种传统乐器外,现已发展为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
大理
白剧的艺术风格:
白剧的唱词虽然采用了三七一五式的“山花体”格式,但并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常常根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所突破。有的一段唱词多到十多句,一句最多的也有十几字的,以适应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使唱词更加戏曲化,并且又保留了唱词中浓郁的白族民歌风味,清新而别致。白剧的唱腔将传统的吹吹腔和大本曲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板腔体,同时又保留了连曲体的特点,显得比较舒展自由,富有表现力。如《望夫云》的唱腔主要用大本曲,同时也用了一些吹吹腔和白族的民歌调子,并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有所突破。因而使此剧既保持了白剧唱腔上的风格,又使全剧的唱腔富于变化和表现力,朴素清新,悦耳动听。整个音乐格调由上向下滑,很别致,衬句的运用独具风味,伴唱的运用也很得体。特别是“定情”一场中绕桑林对歌的音乐,不仅唱词是用民歌,音乐也是民歌,气氛热烈欢快明朗。在打击乐中,白剧又吸收了京剧和滇剧的特点,使音色强弱高低的变化对比比较协调,增强了表现力。白剧的表演虽已有一定的程式,但并不凝固,比较自由。在舞蹈的设计中,白剧除吸收民间的霸王鞭和穿花舞外,还加了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力求使民间舞蹈和戏曲表演和谐统一。在舞台和服装的设计上,白剧大都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古代南诏壁画及雕塑来设计,既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感,又使白剧的服装和舞台设计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白剧的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保留了较古老的面貌,它不仅有一整套专门的舞蹈性很强的程式,而且也很讲究武功。清乾隆时,72岁的艺人杨永桐,演《双猴挂印》还能翻身上梁。各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步法,并讲究“一装、二唱、三敲打”,即化装表演首先要合乎身份和性格,并且要唱得好,舞蹈和表演动作还必须与音乐丝丝入扣。白剧有一套具有特色的脸谱,只有红黑白蓝紫五色,无黄绿金银等色,笔调粗犷,着重突出人物性格。
白派剧团《无双传》首演成功
白剧代表作品:
白剧剧目丰富,目前收集到大约多个,其中传统剧目多个,新中国成立后新创、整理、改编的剧目余个。内容主要有袍带戏、生活剧、民间传说故事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5类。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正式成立。《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阿盖公主》、《情暖苍山》、《苍山会盟》、《白月亮白姐姐》等剧目多次被选调晋京演出并在国内外巡回演出,曾荣获“文华奖”、“曹禺剧目奖”等省级和国家级大奖,团体和个人获国家级奖励近百项。
经典白ju
白剧角色分配:
白剧的角色行当分:正生、须生、英雄生、花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苦旦、武旦、摇旦;黑净、红脸、大花脸,二花脸;大丑(袍带)、中丑(方巾)、小丑(旗锣伞报)。
白剧的的传承:
州政协委员杨益琨长期工作在文化部门,她在工作中发现,近些年来白剧和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戏曲一样,存在着传承人才紧缺、经费保障困难等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后,在今年州政协全会上,杨益琨委员和5位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全面加强以白剧为主的少数民族文艺传承保护工作》提案,提出4条相关保护措施建议。
州政协将该提案确定为今年十件重点提案之一,转交州文化产业办公室承办,由州政协分管联系副主席领衔、州政协文史委具体督办。为确保重点提案的办理质量,州文化产业办公室制定了办理计划,明确了责任领导和办理人员;州政协文史委联合州委督查室、州政府督查、州政协提案委分别与提案人、提案承办单位沟通协调,深入相关部门开展走访调研、座谈协商,并对整个办理过程进行全程跟踪。
在提案面商会上,州文化产业办公室对办理情况进行了诚恳答复:州委、政府已经同意将白剧团办公及业务用房纳入即将启动的“大理州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蝴蝶之梦”剧场将给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即白剧团)使用;在白族文化传习所增设白剧研究室、白剧创作室和传承展演室;将大理市少艺校和下关第四小学设为“白剧传承基地”。
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大家用心呵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读完本篇文章之后,希望大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剧”有所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