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赏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毛泽东诗词的意境奇特、气势恢宏、志高意远,令读者精神振奋。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赏析: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深邃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美学容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艺术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再欣赏一首辛弃疾所做,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的秋词。
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拨正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曹操的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对建安文学起到建设性作用。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陆游用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而英雄迟暮、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全词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如叹如诉。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五十五岁的杜甫在夔州重阳日登高远望,萧瑟秋风里想到自己流落他乡贫病交加,国难家愁积于一身,自然界的秋与作者心灵之秋浑然一体……全诗意境旷远,沉郁悲凉,暗喻韶华易逝壮志难酬;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的运用已达圆通之境。后人称其为“古今七言诗之冠”。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提起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这首《西江月》情绪却非常落寞。苏轼以“中秋”这一寓意团圆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清寒孤寂,感叹时间的流逝,表达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对亲情的眷恋,使读者感受到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滕王阁序》
王勃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如果认为古人只会“悲秋”,那就错了!初唐青年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这两句诗彻底颠覆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意境,令人耳目一新。词采绚丽气势豪放,写绝了壮美秋色,堪称千古名句!
诗豪刘禹锡《秋词之一》中“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凸显秋色的鲜艳,别有韵味。
戎昱《戏题秋月》里“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引人入胜气势不俗。
苏东坡《赠刘景文》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说金秋丰收景象才是一年中最难得的“好景”,不愧神来之笔!
读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被深秋山色迷住了,留连忘返,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有趣的哲言。霜叶所以红于春花,源于风霜考验,读之催人奋进。
杨万里的《秋凉晚步》也大有新意:“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劝人们不必为秋气悲哀,有点寒意不正凉爽宜人么?池塘荷花虽落,新长的小叶正如铜钱般可爱呢!
最让人荡气回肠的,还是这首
《秋词之二》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赏析:此诗无论思想性、艺术性均独树一帜堪称咏秋极品!作者当时官场失意,又逢“悲秋”,却没有半点气馁,秋高气爽中平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豪迈,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令读者的“诗情”也随着那白鹤直上“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