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坡8个民族同唱ldquo和谐歌r [复制链接]

1#
今日乡镇报道(大理尚京云)采访组一行来到白族“金花”与腊罗巴相恋的地方,站在漾濞大桥对面的大山上,这里一江一河尽收眼底,茫茫山岭,陡峭深谷,这便是历史上博南古道之要冲——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平坡镇完小,每逢课间操和体育课,多个孩子都会穿着民族服饰,跳起热情欢快的民族舞。踏着马蹄印追寻博南古道的踪影,从脚下树叶铺满的小道上可以看出,这条被很多人冠以“南方古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已沉寂许久。历史上曾以中国南方对外进行开放贸易、建交结盟的一条国际大通道,早已风光不再。然而,今日的平坡古镇却被8个民族同唱一首“和谐歌”,共创美好新生活的另一场景所取代。平坡镇位于苍山西坡、漾濞彝族自治县的东部。东交点苍山,南邻大理市与西洱河为界,西抵顺濞镇,北止苍山西镇。漾濞江、西洱河、劝桥河三河环绕,水资源丰沛,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85%。全镇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米,居住着彝、白、汉、傈僳、回、苗、傣、纳西等8个民族。辖4个村民委员会,55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81.25%。基于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不断壮大的产业,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也日渐丰富多彩。各兄弟民族不断创造着美好和谐的幸福画卷,续写着民族团结故事。文化传承盛开“民俗花”“博南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丝路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其文化内涵是博南古道的灵魂和精神内涵。平坡自古便是交通要冲,商贾来往带动了小镇的繁荣发展,留下许多古迹文物,有摩崖石刻、藤桥古碑、“旌表节孝”石牌坊、康熙初年所建的向阳文昌宫和光绪年间扩建的石地坪书院等。明代李元阳的《石门山记》及清代《永昌府志》均留下关于平坡的记载。一件件厚重的史实印证了昔日辉煌的民族历史文化。平坡不仅文化底蕴厚重,民俗风情浓郁,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彝族、苗族、白族、傈僳族而且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有各自特点鲜明的歌舞。深入其中,便可领略那彝族“打歌”的热情奔放,白族“霸王鞭”的欢快激昂,傈僳族歌舞更是别具特色,令人称奇。“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好,平坡镇将各民族即将流失的语言文字、文物古籍、口传文化、音乐舞蹈、技艺、服饰等文化遗产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对民俗文化进一步挖掘保护,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平坡镇*委书记杨铁柱介绍说。平坡镇*委*府积极倡导村社民间,举办农历二月初八本主庙会、大年初一“抢头水”节、“火把节”、“月半节”、“朝山会”等民俗活动。结合不同民族特点,组建了49支村组文艺队,弘扬传承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呈现出民族文化“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新局面。“抢头水”是什么活动?杨铁柱介绍说,“抢头水”活动是白族群众一年一度的民俗佳节。每年的大年三十,当夜幕降临,姑娘便开始梳妆打扮,她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饰,小伙子手上拎着一串鞭炮,肩上挑着水桶,大家有说有笑,来到村头水井边。到了午夜时分,这时鞭炮齐鸣,只见大家争先恐后开始“抢头水”。然后把“抢”来的“头水”挑回家,用它赶做汤圆、素馅饺、面条等食物,煮好后装在盘里,恭恭敬敬挨家挨户送到老年人手中,祝贺老人新年快乐,幸福健康。老人收下礼物后,还在碗盘中放几分钱,以示压岁,祝福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幸福美满。

平坡镇*委书记杨铁柱(左一)向记者介绍情况。

“抢头水”活动虽是白族人民敬老爱幼的民族传统,却也体现出各族群众大团结的和谐氛围。平坡镇的各村大多都住着白、彝、苗、汉、回、傣、傈僳、纳西等几个不同民族的群众,却从不分你是哪个民族,共同享受着“抢头水”的成果。在文化传承中,平坡镇注重民族文化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他们在学校制作民族文化墙,绘制出55个少数民族人物图,并配有民族知识简介,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在全镇学校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校园“工程”,即学好《平坡镇民族团结知识读本》一本书,跳好《白族霸王鞭》《彝族打歌》两支舞,唱好《少先队之歌》《漾濞,可爱的家乡》《漾濞风光马尾水》三首歌,开展好“民族团结手牵手”实践、“好家长好少年好教师”评比、“民族精神代代传”手抄报比赛暨“民族之花齐开放”作文比赛、民族团结“结对帮扶”四项活动,全面落实民族团结进校园各项工作措施,从小培养学生自觉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民族团结盛开“和谐花”“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和工作基础,群众工作是统领。”这是平坡镇*委*府多年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共识。“平坡镇始终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融入教育工作、文化事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平安和谐创建活动等工作中,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上下功夫,全镇上下形成了‘*委领导、*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共建共享’的示范村建设良好格局。”平坡镇宣传委员苏蓉介绍说。平坡镇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占比较高,镇村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高达90%以上,他们深知各族群众掌握民族*策的重要性。为此,平坡镇多次组织干部职工培训学习国家民族*策,了解各民族之间荣辱与共、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从而自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让“依法治国”在基层落地生根,使*的民族方针*策家喻户晓。在高发村卫生室里,一位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妇女正忙着给病人看病、输液,她是高发村的村医张智娟。这位身兼村*总支第一支部书记、村妇联主席的白族妇女,用二十余年的心血,浇灌出一支开在当地少数民族心目中的“民族团结之花”。张智娟生长在一个多民族家庭里,爷爷是彝族,奶奶是白族,姑姑嫁到一个傈僳族家庭。从小受多民族文化的熏陶,让她有着彝族人的豁达豪爽,又有着白族人的能干精明。聪颖好学的她会说彝、白、汉、傈僳四种语言,为她做好民族工作奠定了特殊的优势。张智娟19岁从漾濞县职业高中医护班毕业后,有7年的时间一边代课一边行医,后来成为一名专职村医。她足迹踏遍了13个自然村,做到户户上门服务。只要村里有人生病,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她都会随叫随到。25年间经她接生的孩子达80余人,村里老人去世,大家已经习惯请她来帮忙,许多老人都是在她的怀里安详离世。一个夏天的凌晨,她接到离家7公里的水井村民小组的紧急电话。一名彝族产妇难产,情况十分危机。她二话没说,拖着8个多月身孕,一个人走夜路赶到现场,救下了这对母子。人们说,每年的农闲季节,你总能看到,她带着一群少数民族妇女、老人坐着面包车奔跑在县城的公路上。高发村的群众知道,这是张医生带着医院体检去了,无论跑多少趟,她都是全程免费服务,还贴上包车钱。对于那些有困难的病人,她常常自掏腰包为其垫付医药费。杨铁柱说,这仅是平坡镇高发村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案例。这时,杨铁柱绘声绘色介绍说,平坡镇还有一条成功经验,在全镇各村推行宗教工作管理机制,即:推行村级宗教工作“一组、一责、一帐、一栏”的“四个一”工作模式,明确村、村民小组宗教工作信息员,确保村、村民小组宗教工作有人管。正是有了这个机制,全镇上下做到了沟通信息及时,处理涉及宗教领域的突发事件及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